首页  >>>  怒族研究  >>>   怒族民间文化
怒族民间文化
本文由 怒族人民信息港 发表    来源:怒族人民信息港    2014/10/11 12:49:25  
第三章  怒族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
 
在怒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只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民国时期办过省小,有少量怒族学子其中念过书),而民间教育的时间则有成千上万年的漫长历史,仅以口传怒族64代家谱为计,每代按25年计算,至少也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这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恰恰正是怒族处于原始社会的时期。教育关系一个民族的兴哀、发展和繁荣,所以,从古至今,怒族也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民族。在历史上怒族依靠民间教育的方式,保存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使其代代相传,促进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怒族民间教育涉及怒族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推动怒族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怒族民间教育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但归结起来,教育的内容只有两种—德育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而这种教育又通过家庭教育和村社教育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家庭教育为主,村社教育为辅。在这种教育中,以长者为师,幼者为徒,智者为师,愚者为徒,人人当先生,人人当学生,开展互教互学。教学方法,父教子,母教女,哥教弟,姐教妹,邻里互教互学。村社互教互字,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和生产实践,共享学习成果。怒族没有本民族文学,民间教育没有严格的教学制度,也没有统一的教材,一般结合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需要,该教就教,该学则学,不千篇一律,教学方式比较自由和灵活。教学目的是培养德、能、勤人才,以满足怒族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种社会形态,也是人类共同劳动,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决定了其用人标准,以满足其社会需要。这种社会需要的用人标准是“德、能、勤”三个字,这三个字函盖了所有原始人所梦寐以求的那种完人,只有这种“完人“才能成为支擎原始社会的砥柱。任何社会和任何民族都重视德,怒族民间教育也把德育放在首位,以示德通天下。怒族民间教育中的德指善良诚实,公道无私,光照磊落,不贪不占,不愉不拿的正当行为;怒族家庭教育是严格的,从小就注意培育诚信人才,特别不能有偷懒和撒谎行为,一旦发现有这种行为,就打、吊、梱,直至彻底改悟为止。能指智力强和生产能力强,有创新发明能力;勤指勤劳,不偷懒,不叫累。因此,只有培养德、能、勤”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稳步向前发展。家庭和睦,生产发展,维持“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怒族民间教育已经培养出了全民性的“德、能、勤”人才,并经漫长时间的教育,“德、能、勤”已成为怒族全民族人民共同恪守的准则和传统美德。怒族民间教育培养 “德、能、勤”人才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用民间俗语诱导人们行善
在怒族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俗语,其中有一些精美的俗话,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使人听了受到教育,诱人行正。诸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俗语在汉族和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传,怒族人民中更是成为行善的座右铭。因此,每当在村社中出现行恶的现象发生时,怒族老人就有针对性的利用农闲和闲遐时间,反复向晚辈讲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俗语的深刻含义,讲明什么行为得到善报,善报对人们的益处;什么行为得到恶报,恶报对人们有什么害处,劝导人们弃恶从善,争做善人,不做恶人;多做善事,少做或不做恶事,做恶事必然遭到天神的恶报。这种诱导,对于深信神灵的怒族人说来是一大震惊,在灵魂深处留下一道深深的烙印。因为,他们期盼得到天神赐予的善报,惧怕得到天神惩治的恶报,通过长期教育和洗礼,社会上邪恶懒汉、小偷、贪占等行为减少了,好人、善人、行善的人多了,以至行善蔚然成风。又如: “铁不炼不成钢,人不教不成才”、“好看的脸蛋,心底不一定美,漂亮的弩弓,不一定打着猎”、“像太阳一样发热,像月亮一样发光”、“别背走别人扣子上的猎物,别舔吃别人号好的蜂蜜”、“好树在于根,好人在于心”等等,这些都是怒族民间诱导人们行善的俗语格言,它像镜子一样时刻照着人们的言行。美好安宁的社会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所能形成的,而是千秋万代持续不断教育的结果。
二、传唱《教儿歌》,诱导人们行善
怒族民间教育,决非空谈,而是有其特色和内容。怒族人民总结了千百年民间教育的经验,集体创作了一部教育长歌——《教儿歌》,不断加工完善并流传至今。《教儿歌》既是一部反映怒族民间教育的精辟力作,又是一部怒族民间叙事长歌,在怒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千百年的代代传承,《教儿歌》成为怒族民间教育的瑰宝和教材,在怒族民间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教儿歌》叙述古代两个怒族家庭为两个小儿小女从摇蓝时代起就许配成亲,教儿育女成人,直至建立幸福家庭为止的故事,表达教儿育女的艰辛之情,反映怒族的早婚习俗。这部长歌把父教儿母教女如何做人,贯穿于全歌的始终,从教男砍柴、教女背水煮饭、男耕女织,心善行正,弃恶从善,团结友爱,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到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行为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因此,《教儿歌》成为怒族民间教育的经典教材,每当喜庆佳节或举行婚礼,老人们聚集在一起,边喝喜酒,边唱《教儿歌》,男方唱教儿如何做人,女方唱教女儿如何做人,场面气氛热烈欢快,诱人“行善,鞭挞邪恶;诱人勤快,鞭挞偷懒;晚睡早起,尽力耕织;种粮满仓,织布满屋;养猪满厩,养羊满栏……。”年轻人围坐在老人的四周,聆听老人们传唱的《教儿歌》,逐句逐段学唱《教儿歌》,受到启迪,潜移默化,代代相传,渐渐人人行善,个个勤劳,成为“完人”。
三、讲民间故事,启发人们辨别善恶、美丑
在怒族人民当中流传着许许多多优美神奇的神话、传说故事,这许许多多神话,传说故事也是怒族民间教育的极好教材。怒族老人利用这些神话,传说故事常常教育怒族子孙后代,借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发人们辨别善恶、美丑,借以鞭挞假恶丑,赞扬真善美。怒族传说故事《大力士阿洪》讲的是阿洪出世后的第二天就能吃一个鸡蛋,三天后能吃一土锅包谷稀饭,一岁后能吃一斗米,继父嫌阿洪太能吃,便把他带到大山栎树林里,把阿洪放在十人难围的大栎树下,用大斧将大栎树砍倒,继父以为阿洪已被大栎树压死了,独自一人返回家。继父刚到家火塘边坐定,阿洪则后脚跟到屋前,并扛回刚才被继父砍倒的那棵大栎树,把它立在家门口,险些把草房压跨,吓得继父再不敢欺负阿洪。母亲则百般爱护阿洪,唯有的一丁点粮食让阿洪吃,宁愿自己饿着肚子。阿洪也很孝顺母亲,他常上山去打猎,宁愿自己饿着肚子,猎获物全背回家,让母亲去吃。后来,为减轻家庭负担,阿洪离家出走,到山上以猎为生。阿洪一出走,寨里发生天旱,旱得百姓家里粮食颗粒无收,一些百姓活活饿死,阿洪把百姓的难处时刻放在心上,苦死苦活常上山打猎,猎获物送给寨里的百姓。天越旱越历害,旱得山上的树木和野兽都被死绝,没法再向百姓提供猎物。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阿洪爬到高山湖边,把高山湖挖开一个缺口,往怒寨放水,好让乡亲们种庄稼,并站在高山湖边高声大骂龙王:“你再不下雨,我把你的高山湖踏平!”龙王见阿洪气大力强,不敢得罪阿洪,只好放气下雨。从此,怒族百姓得救了,怒族人民把阿洪当作求命恩人,并派人上山接阿洪回家。《朋友俩》讲的是,从前,江东阿普和江西阿普很友好,相约到内地做买卖赚钱。经过千辛万苦,他们发了财,可是江西阿普想独吞找到的钱财,想出了谋财害命的毒招,趁老实善良的江东阿普不备用脚把江东阿普踢下万丈悬崖,万幸的是江东阿普挡在一棵大树上没有摔死。江西阿普在逃回家的路上被饿狼咬死;江东阿普脱险后在神灵启示下挖到了金银财宝、满载而归,从此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真可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背带》讲的是从前有有一个男子,上有父,下有儿。他平日对父亲很不孝。有一天,他早早起床,忙着做一副背架,做出背架后,用背带系好背架,放在一旁,等太阳一出村,他把老父亲抬到背架上,背着老父亲往野外走,身后又领着他小儿子。父子俩一前一后往野外走,走呀走,走到一座岩壁下,岩壁下有一大岩洞,一背到岩洞里,把老父亲缷下来,准备让老父亲在岩洞里冻死、饿死。把老父亲安顿好后,他催小儿子回家。此刻小儿子开始说话了:“还不能走,还得把背带和背架解下来背回去。”他惊奇地问小儿子:“背回去干什么?”小儿子毫不优虑回答说:“备着今后你老了把你背到岩洞里冻死饿死”。听了小儿子的话,他大为震惊,顿时醒悟过来,又背着老父亲回家了,这些传说故事既幽默又风趣,既赞扬真善美,又鞭打伪恶丑,具有深刻的含义。
四、传授怒族民间文化,扩大后代的知识面
怒族民间文化极其丰富,多姿多彩。为使怒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怒族老人经常向子女讲民间故事,讲家史家谱及族谱,讲解怒族的礼貌礼义,习俗、禁忌,采取互教互学的方法进行传授。怒族传统文化包括礼节礼貌、禁忌、习俗、交际、神话、寓言、童话、故事、传说、诗歌、神歌、儿歌等等。所有这些传统文化,有的是易学易记,有的是难学难记,一般说来,小说散文体的故事类易学易记,易于普及,只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互教互学就记住了,也易于传播和传承,而诗歌体的长歌和神歌类较为难学难记,难于普及,一般需要有专人去教,钻心去学,才能学懂学会,神歌类则种类繁多,更不易学,需要有人长期传授和指导,才能学会学懂,因此,民间歌手和祭师很难培养。往往一个村社只有两至三个歌手和祭师。歌手和祭师的培养,一般通过父教子,母教女或师教徒等方式进行,且培养的时间长,花费的功夫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歌手和祭师。诸如怒族长歌《婚礼歌》,《流浪歌》,《教儿歌》等,叙述的事件多,诗歌篇幅长,既有叙事,又有描写,相间穿插进行,中间缺了一个情节就不能进行歌唱,且吟唱一部长歌需要三天三夜,甚至更长。因此,怒族长歌知之者寥寥无几,神歌更是如此。《婚礼歌》由七个章节组成,上下衔节自然,各章节又有各自的分界点。因此,有的怒族家长再苦在累,再难在忙都要持之以恒,连续不断地下工夫去教民间长歌和神歌,直至教会为止。通过民间教育,怒族后代既学到本民族的历史,生活习俗,婚姻习俗和生产劳动知识,又继承和发展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五、言传身教,培养勤劳人才
生产劳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又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人们生活在世上就必须进行社会生产,用以解决人们生存所必须的衣食住行问题。要进行社会生产,就必须培养勤劳人才。任何社会都需要勤劳人才,怒族社会更需要勤劳人才,培养勤劳人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必然落到怒族长者和父母身上,他们必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怒族劳动对象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多角度、宽领域,内容非常丰富。只学会某项劳动技能,还不足以解决怒族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需要分项系统地进行教育。怒族社会生产首先面临的是解决儿女的衣食住行问题,父母就教儿女狩猎耕耘、织布、建房。狩猎生产,是原始社会怒人食物的来源,要进行狩猎生产,父母就教儿女制驽、削箭、制套扣、判断野物出没点,撵猎、射箭,直至教会打猎技术为止。要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父母就教儿女制锄、制犁架,铸犁头、耕地、播种、除草、收割、晒粮、编囤箩、粮食入仓,直至教会农业耕作技术为止。要进行织布作业,父母就教儿女种蔴、收蔴、剥蔴皮、制作绩蔴器,绩蔴、制作纺车、纺蔴线、煮蔴线、洗蔴线、晒蔴线、绕线,制作织机,“颜都“,木梭、放线,调配白线花线,拉好经线纬线、织布、缝衣、直至教会纺织技术为止。其他生产劳动领域的劳动技术培训也如此,诸如建筑,父母就教儿女打制刀具、斧头、伐木、削木、解板、剥蔑子、编篾笆墙、割芧草、竖柱、搭台、横梁、建屋架,编竹篾地板,铺草、安门、建火塘,支石三脚架,直至教会建筑技术为止;要竹器编织,父母就教子女磨大小刀具,砍竹,剥厚簿篾片,编织各种竹器,直至教会竹器编织技术为止;要制造陶器,父母就教儿女选土,选燃料,制作陶器器具、陶器制造、陶器凉晒、陶器烘烤,直至教会制陶技术为止;要交战,父母就教儿女选野桑树,制弩、打制长刀、长矛、削箭、打制毒箭、铁箭头、射弩射箭、制造牛皮盾牌、选择地形地利、攻守等,直至教会战略战术为止,……通过这样持之以恒地长期教育,才培养出全民性的勤劳人才,又经过一代又一代村社和家庭结合,以家庭为主进行民间教育,才培养出怒族社会所需要的“德、能、勤”人才——“完人”或“良民”,才铸就了“家不闭门”和“道不拾遗”的怒族社会,适应了当时原始社会和当今社会的人才需要,也使怒族传统文化得以代代传承,一直流传至今。期间,怒族民间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今,“德、能、勤”人才已成为怒族社会追求的最高理想,怒族男子娶到“德、能、勤”女子,被视为幸福;同样,怒族女子嫁到“德、能、勤”男子的家,也被视为幸福。而培养“德、能、勤”人才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则至关重要。
 
 

第二节 民间科技
 
解放前,怒族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所以有人把这种社会用“刀耕火种”,“刻木结绳纪事”来加以概括。在这种社会下,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而生产技术则有之。没有一定的生产技术,一个民族的存在将无法解释,但这种技术是原始落后的,低层次,低水平的,正是这种低层次低水平的生产技术支掌着怒族从古至今延续下来,并融入中华民族之列,因此,很值得总结和研究。
在社会发展史上,许多民族建国前已走过了三种以上社会形态,而怒族靠自己的脚只走完了第一种社会——原始社会,并在外力的推动下跨越式地走上了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发育的完整性上讲,怒族落在人类的后头了,包括生产技术在内。但这些落后的生产技术曾经养活过成千上万的怒族人。把怒族先民的生产技术记录下来,以便人们了解怒族童年时代的生产技术以及靠这些生产技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有其意义的[①]
在人类的童年,任何民族都使用过石器和棍棒,并用这些石器和棍棒猎取食物,正是这些原始工具的使用使动物变为人,使用这些原始工具对怒族说来尚不遥远,也并不陌生。随着粗制原始工具的使用,工具逐步在改进和升华,出现了精制的石器。这些精制的石器是——石斧。石斧之类工具在怒族村社至今仍随处都能找到。工具是为社会生产服务的,人们使用原始工具经过长时间的劳动,逐步解决生存问题,并在解决衣、食、住、行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到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便成为生产技术。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家庭手工业随之兴起,诸如建筑业、纺织业、竹器编织业、陶器制造业、木器加工业、铁匠铺等等。随后创制了锯子、刨子、额都、木梭、制陶器等一些先进工具,这些先进工具的创造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怒族手工业的发展,有的成了远近闻名的产品,至今仍不逊色,这些优质产品的加工制作方法简介如下:
一、制陶技术
怒族制造和使用陶器的历史悠久,而制造的陶器工艺精美。据《怒族简史》记载,怒族制陶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陶器主要用于盛水和炊煮。有关怒族制陶方面的传说有两个,一个传说讲,怒族先前吃生食物味道差,产生制锅熟食的念头,使用红粘土制陶成功地把食生改为食熟。另一个传说讲,相传怒族的祖先在河里看到粘在鹅卵石上的泥晒干后一敲就脱壳而落,其形状与河石相似,而且这些晒干后的泥也较硬,于是他们得到制陶的启示。他们将泥弄湿,待有一定粘度时,再将其糊在河石上煅烧,制陶试验成功,怒族制陶传说有两种,制陶地也有两处,一处在原碧江县二区一村加车(今为福贡县子里甲乡亚谷村加车组[②]),另一处在西藏察隅县察瓦隆乡龙普村。制陶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怒族原始人饮食结构的第二次伟大变革。陶器制作工艺流程是:制作制陶工具、选择陶土、选择制陶燃料,制作陶器、烧制陶器等工序。
加车产的陶器有大小土锅、土盆、土碗、土罐、药罐等,远销缅甸,维西、兰坪,近销原碧江、泸水、福贡、贡山等县各地。龙普产的陶器有背水桶、储粮罐、灯盏、香炉、大小土锅、腌菜罐、火锅炉、花瓶、火炉、酒缸、酥油茶壶、土碗、瓶子、熬酒罐等各种陶器,远销全县和邻县各地。
二、竹器编织技术
怒族熟知竹类特性,利用竹类造福于人类。怒族利用竹类编织各种生产生活用具,起房盖屋,围墙栏园,织绳过江,扎桥过河……怒族与竹类密不可分,互为依存。因此,有人风趣地称怒族为“竹类起家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怒族人民逐渐学会了利用竹类的知识,用竹类造福于人类,并掌握了竹器编织技术。怒族竹器编织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经纬线互压的原理进行编织,具体操作时要根据所编的器物来决定单片竹篾为一组(经纬各一片)竹篾进行编织;双片竹篾为一组(经纬各二片竹篾)进行编织;三片篾为一组(经纬各三片竹篾)进行编织;四片竹篾为一组(经纬各四片竹篾)进行编织;双片一组,三、四片一组组合(经纬线双片竹篾,纬线三、四片竹篾)进行编织。单片编织多见于簸箕、筛子内层,外壳(支架),还有鸡罩谷架围墙等,三、四组合编织多见于竹楼地板的编织,四片竹篾为一组编织多见于竹楼围墙的编织。怒族编制的竹制品精美适用,主要产品有簸箕、囤箩、篾箩、背箩、箩筐、背篮、筛子、餐具挂篮、篾地板、怒碗、怒式转扇、果盘、笊篱、篱笆、竹席等等。
三、纺织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怒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逐渐由树叶遮体过渡到纺织穿衣盖被的阶段,并逐步学会了纺织技术。怒族纺织技术,工序复杂,纺织艰难,其工序是:
(一)种麻。麻是怒族纺织的主要原料,没有麻,纺织就无法进行。因此,种麻是纺织的基础。怒族种麻一般在背阳的山箐土地肥沃的黑壤土里种植。在每年三、四月间播撒下地;
(二)收麻。麻籽下种后,不必除草,到八、九月间麻杆变黄开花成熟。麻杆一变黄就去收麻,扎成捆背回家晾干;
(三)割麻皮。麻杆晾干即可,剥麻皮,剥出的麻皮扎成小扎,并绕成麻团,以备待用;
(四)绩麻。剥出麻皮后,就用绩麻器进行绩麻,绩麻就是把麻皮绩成麻丝连接起来。绩麻要根据纺粗麻布或细麻布的需要分别绩麻,纺粗麻布,绩的麻丝要划得粗些;纺细麻布,绩的麻丝要划得细些,绩出的麻要扎成捆积攒起来;
(五)纺线。绩好麻后,用纺车把绩好的麻丝绕在纺杆上纺成麻绽,使连接的麻丝打牢,平整。
(六)绕线。纺车纺出麻线后,用绕线器把麻线绕成一米左右长的麻线圈,并用大石吊在阳台上,把麻线拉直拉牢;
(七)煮麻线。麻线拉直后,逐圈麻线放入大锅里,并渗入灶灰进行大煮,直至把麻线煮熟。
(八)洗麻线。麻线煮熟后,放进背篮,背到山箐的溪流边,置石板上用足使劲蹬揉清洗,清洗干净后,把线上的水挤干,挂在树枝或石头上晒干,晒出雪白的白线。
(九)煮揉白线。白线晒干后,烧一大铁锅水,等水半烫时投入半斤羊油或牛油,羊油或牛油烧化后,白线放入大铁锅里搅拌,待白线变软,捞出放在锅外干净处,捏干水,挂在阳台上晒干。
(十)绕线。白线晒干,变软后,就开始绕白线成砣,放在干净处待用。
(十一)拉经线。白线绕成砣后,以三条白线为一组分两层来回拉六十条或八十条经线,去时垃的经线归左,回时拉的经线归右,如此来回拉好六十条或八十条经线,便算拉完经线,纬线待编织时再放。经线六十条白线或八十条白线由布面宽窄而定。
(十二)经线穿织机
拉好经线后,经线逐条穿过“颜安”和木梭。木梭用绳滑轮连接起来吊在布架上,下与机登连接起来,前为“颜安”,后为木梭、中为经线,下为机凳,上下左右有机地合为一体,为织布奠定基础。
(十三)织布
织机摆布好后,就要织布。织布时木梭、机凳、织机、纬线、手脚六位一体联动,互为配合进行,脚踏机凳,经线自然为开上下两层,通过经线空间传递纬线,再踏机凳,经线上下两层互换位置,压住纬线,再利用经线空间传递纬线,经线上下两层互换位置,压住纬线,如此循环重复,持续不断地六位一体进行联动,便织出布来。织布时要织细布按一定规格加黑色纬线,要织粗布则不必加黑色纬线;要织粗布毛毯就按一定规格夹旧布头;要织花布怒毯则加水冬瓜皮染制的红纬线,织出粗细白布和花布,织完布后,根据预先设计,缝出怒衣、怒裤,怒族才能够穿上一套漂亮而理想的服装。
四、兵器制造技术
怒族兵器较为原始粗糙,杀伤力也并不强。怒族是爱好自由、和平的民族,历来不去侵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未曾发生过族内战争,历史上怒族制造兵器,完全是为了防御。怒族兵器种类不多,只有长矛、长刀、弩弓、毒箭、铁箭头、牛皮盾等,其制造技术是:
(一)长矛的制造
在历史上,怒族没有铁制的长矛,只有竹签这种竹矛,从山上砍来既粗又硬的老箭竹,削尖尖端,用来作兵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怒族社会逐渐使用了铁器,怒族铁制长矛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怒族长矛制造极为简便,从内地买来生铁,在火上烧红,用锤锻打,打制成头尖中粗、两边锋利,尾留棒孔,孔内斗上长木棒,并刃部进行磨快,便成为长矛。
(二)长刀的利用
怒族不会打制长刀,主要是使用。长刀从腾冲,陇川一带购进,自行装制刀棒,刀鞘和磨亮,磨快,挎在身上,既用于生产,又用于拼杀、博斗。
(三)弩弓的制造
弩弓制造工序比较复杂,下的功夫深,看似简单,做起难啊。
1、选材。弩弓的材料并不多,一般只有怒语“旦索”、“者”、“岩桑树”、等三种,岩桑树为最佳。为制弩的首选。岩桑树弹性好,木质硬、牢实,数代人用也不易损坏。
2、到野外的密林去寻找岩桑树,所找岩桑树须直,不歪。找到做弓的岩桑树,就砍倒,背回家去。
3、砍削做弓片的岩桑树木料。
4、砍削成料后,制弓用的桑木板置于大铁锅里煮,待煮熟,捞出锅,弓木平放在一根木头上,中间垫高支撑物,两头用篾子捆扎起来,让其成为弓形,如此捆扎个把月,慢慢变成弓形,砍去两头捆扎的篾子,取出变弯的弓片,进行细加工,弓片内外层磨平,使其变得明亮光滑,并显出凸形,待制弩用。
5、弓木做成后再砍来笔直的栎树板,削平和磨平后作弓身。削平和磨平栎板后,弓身顶部成U形,U形下约三寸处凿一U形的孔,划于弓片塞入弓身,使之微像半十字架,便算制成弓身。弓身制成后,根据弓片的长短,在弓身朝头方一尺或一尺五寸处凿约一寸左右的口子,口子正中下凿通一扁孔,口子上镶一牛骨弓压子,扁孔内安一牛骨片作把机。把机安好后,在弓身上端约九寸至一尺处划一道箭槽,弓片两端系上弓绳,便算制作完一把弩弓,但须试射校正,经试射校正,击中目标,才能投入使用。战弩和一般弩弓制作方法完全相同,构造也完全一样。战弩与一般弩弓所不同之处就在于战弩弓片和弓身比一般弩弓宽而长一倍,弓片长五尺至六尺,弓身长四至五尺,且射程远,命中力大和穿透力强。
(四)毒箭制造
毒箭制造的工序并不多,制造的难度也并不大,但需付艰苦的劳动代价。
1、跋山涉水上高山去砍箭竹,砍回箭竹晾干。
2、箭竹晾干后,削成白箭安竹羽,安好竹羽后,把箭头削尖,中间削成半断的毒品沾敷处,待粘糊毒药。
3、爬二、三十公里,攀援峭壁,到雪山上去挖一种名叫草乌的草本植物根茎,此种植物根茎毒性很强,可于数分钟内将人毒死。挖到草乌根茎后背回家晒干。
4、草乌根茎晒干后,剥去其皮,拿到人烟稀少的野外找个大石,放在石板上用锤捣草乌根茎,将草乌根茎捣碎,捣成面糊状,将草乌糊敷到剪头上,晒干,便成为毒箭。毒箭射入敌人身上,箭头断在体内,致人于死地。
(五)铁箭头制造
怒族历史上用毒箭应付战争,使用铁箭头是社会上普遍使用铁器以后的事情。运用铁箭头,具有工序不多,省力、命中力高,杀伤力强等优点。其制造工序是:
1、先购铁。铁一般到内地和外地去购买。
2、打制铁箭头。买回铁后,就用风箱、木炭、制铁工具打制铁箭头。铁箭头,头尖,有两翼,内设倒钩,并设有套箭孔。
3、磨铁箭头。打制出铁箭头后,在磨石上细磨铁箭头,把箭铁头磨尖,锋利。
4、安装铁箭头。铁箭头磨尖,锋利后,把铁箭头套入竹箭头上,与草乌油配合使用,战时,铁箭头粘上草乌油,箭搭在战弩槽上,瞄准敌人射击,铁箭头断在敌人体内,不易拔出,致敌人于死地。
(六)、盾牌的制造
怒族早在原始社会就能制造和利用盾牌,借以保护自我,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制造的工序不复杂,大致经历这样四道工序:
1、备料,盾的主要原料是牛皮,要事先备好牛皮。
2、把牛皮晒干、晒硬,其硬度、弹性要求达到毒箭射不穿长矛刺不进。
3、缝制成长方形的盾牌,与将士的身体相配套,盾分别缝制成七层盾牌或二十层盾牌即可,利于防御前后方射来的毒箭或刺来的长矛。
4、配上背带等装制,利于穿戴和护身。
以上六种器物制作技术,仅仅是怒族民间技术一个缩影,怒族民间技术远不止这些。怒族作为一个民族生存至今,必然还有许多保障其生存的技术,甚至还会有大的发明和创造,只是由于资料的紧缺,此难以尽言。

第三节 民间医药
 
在历史上,怒族地区缺医少药,人民的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怒族先民在同自然和社会的斗争过程中,与疾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怒族人民探索和积累了一些与疾病抗争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有益的,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一、神医
怒族民间盛行神医,每当一提到医,人们就自然地联想起神医。神医在怒族历史上经历过上千上万年,并经受住历史风雨的洗礼,至今方兴未艾。怒族是当今世界上最特殊的一个群体,解放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其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理念差别较大,神医正是怒族由原始社会带入现代社会的一种“医学”。而怒族所说的神医,与现代社会上的图财害命、装神弄鬼、封建迷信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专门用来医治病痛的“医学”,根本没有图财害命的用心和图谋,唯一的期盼就是解除人们的病痛,使其恢复健康。怒族的神医起源于怒族的“万物有灵”,“万物有灵”又起源于怒族原始人在无法理解天、地、星辰、日月、生死、兴灭、祸福等自然现象时的产物。处于愚味状况的原始人认为有某种超自然力的物在彼岸驾驭着世间的万事万物。这种超自然力的物,便是神。原始人在无法理解疾病的情况下,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是得罪了某种神,必须用某种物品去敬贡神,以求神解除人体的痛苦。这样便产生了怒族的原始“医学”,这种“医学”的运用便是神医。神医在怒族繁衍生息过程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怒族的民间医药全部或大部分包含在神医之中。至于区分哪些是神,哪些是药,哪些是科学,哪些是迷信,留待后人进一步去研究,界定,也许神中有药,药中有神,或者神药混为一体,反正神医几乎占据了怒族的大部历史或全部历史,怒族依靠神医,神医救助怒族,因而怒族一代又一代生存至今,这就是怒族民间医药发展史给我们留下的最大启示,也许现代科学暂时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相信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对此会有一个公正的回答。否则,在一个无医无药的社会里,怒族作为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生存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怒族的神医是通过祭祀的形式进行的。怒族祭祀有一套完整的祭祀程序,并有完整的祭词,祭师进行祭祀是严格按祭祀程序和规则进行的。怒族对祭师是非常尊敬的,常把祭师视为医师,由于语言的差异,有的学者对祭师一词误译为“巫师”,“ 巫师”一词在汉语中带有贬的含义,这是错误的。祭师与巫师根本不同,祭师是为了救人而进行祭祀活动,而巫师据说是杀魂灵的,致人于死地,怒族人恨巫师,见了巫师会躲着走。怒族祭祀通过预测,预祭、正祭等三个程序进行。假定村社有一女子得病,请祭师去预测和预祭,祭师不论家里活路多忙,丢下自家的活计,前去患者的家,帮病人进行预测。预测多用刀占卦或竹签占卦进行预测,此以刀卦为例。祭师用一把砍刀,刀的两端用一根麻绳拴住,拴好刀,便用两只手的姆指和食指拽住麻绳的中点,刀吊在半空开始进行预测(此假定预测出瘟神害病)。占卦时吊刀用手悬挂在空中,使刀进入静态,便开始占神名,看何种神害病。并念念有词地念吊刀占卦口诀:
“嗨!
  病人灵魂不振,  银刀上见、金绳上见,
 死人灵魂在犯病,银刀上见、金绳上见,
 野外山神犯病,  银刀上见、金绳上见,
家神在犯病,   银刀上见、金绳上见,
妖魔鬼怪犯病, 银刀上见、金绳上见,
克神寿神犯病, 银刀上见、金绳上见,
泼血诅咒犯病, 银刀上见、金绳上见,
虫神虫鬼犯病, 银刀上见、金绳上见,
忌妒神鬼犯病, 银刀上见、金绳上见,
瘟疫神鬼犯病, 银刀上见、金绳上见,
……”
则念到“瘟疫神鬼犯病”。吊刀便自然地向前后摆动,预测出该患者的病神是瘟神。预测出瘟神后,祭师又到野外砍来一枝栗树枝叶,用栗树枝叶在患者身旁晃动,为患者空口预祭瘟神。祭师边晃动栗树枝叶,边念念有词地念咒《瘟神祭词》:
在远古的年代,
在漫长的岁月;
在苍天下,
在大地上;
有成千的男子,
有成万的女子;
有成群的走兽,
有成对的飞禽;
有芳香的花草,
有茂密的森林;
有美好的村庄,
有美丽的村落;
在远古的年代,
在漫长的岁月;
天上出现九颗太阳,
地上出现七颗月亮;
天上烈焰熊熊,
地上浓烟滚滚;
太阳晒死万物,
月亮烧焦大地;
太阳晒死走兽,
月亮烧死飞禽;
太阳晒死蚂蚱,
月亮烧死蚂蚁;
太阳晒焦庄稼,
月亮烧枯禾苗;
太阳晒焦泥土,
月亮烧软岩石;
泥土变干燥了,
干得象炒面一样;
岩石变松软了,
软得象面团一样;
人类正面临苦难,
人类正面临灭绝;
人类面临苦难时,
人类面临灭绝时;
天下出现一个伟人,
地上出现一个勇士;
伟人挺身而出,
勇士立地而起;
伟人手拿神弩,
勇士手持神箭;
神弩对准天空,
神箭瞄准日月;
神弩向着太阳打去,
神箭朝着月亮射去;
神弩打中太阳,
神箭射中月亮;
八颗太阳坠下天,
六颗月亮落下地;
天上留着一颗太阳,
地上留着一颗月亮;
留着太阳作日照,
留着月亮作夜明;
八颗太阳坠下天,
六颗月亮落下地;
灾难解除了,
苦难免除了;
人类得救了,
万物幸存了。
 
千百年过去了,
上万年度过了;
人类又有灾了,
人类又遇难了;
天下发起大水,
地上发起洪水;
大地变成浩海,
洪水泛滥成灾;
江水涨潮上天,
河水迅潮淹地;
山石全部崩塌,
树林完全倒塌;
石崩无处堆积,
树倒无处积压;
洪水冲撞人间,
洪水淹没大地;
洪水淹没村庄,
洪水卷走村落;
洪水淹没庄稼,
洪水卷走禾苗;
万物都灭绝了,
人类都灭绝了;
世上没有万物,
世间没有人类;
世上一片昏暗,
世间一片孤寂;
世上只剩俩兄妹,
世上只剩俩姊妹;
一个钻进金葫芦,
一个钻进银葫芦;
金葫芦在海上漂动,
银葫芦在水上流动;
漂到天涯停不住,
流到海角停不稳;
漂到里帝巴瓦地方,
流到巴里洼库地方;
海水开始退潮了,
洪水开始退潮了;
 金葫在这里停住了,
 银葫在这里停稳了;
阿哥朝天叫三声,
阿妹向地唉三句;
  伴随着阿哥的叫声,
尾随阿妹的唤声;
    从天上坠下一把金刀,
    从地上冒出一把银刀;
  金刀坠到阿哥面前,
  银刀落到阿妹跟前;
拾起金刀撬金葫,
捡起银刀开银葫;
     阿哥从金葫钻了出来,
      阿妹从银葫跳了出来;
看天天上没人烟,
望地地上没人影;
阿哥伤心地流出泪,
阿妹伤感地落下泪;
为使人类有后代,
为使人类有子孙;
阿哥想娶个妻子,
阿妹想嫁给男子;
阿哥朝北去找亲,
阿妹南下去寻亲;
找遍江北没人烟,
寻遍江南没人影;
阿哥走遍江尽头,
阿妹行遍江尽尾;
走遍江头更凄凉,
行遍江尾更冷清;
只听到雀鸟叫声,
只闻到布谷声音;
只听到蝈蝈声音,
只间到猿猴哀鸣;
阿哥听了更伤心,
阿妹听了更伤感;
江北找亲没找到,
江南寻亲没寻到;
阿哥调头往南走,
阿妹转身往北行;
兄妹在途中相遇,
姊妹在道中相逢;
阿哥朝天求婚,
阿妹面地求情,
朝天求婚天不应,
向地求情地不灵;
只得阿哥求阿妹,
只得阿妹求阿哥;
阿妹朝前支银针,
阿妹面前支麻团;
阿哥从后打银针,
阿哥从后射麻团;
金箭射穿银针孔,
银箭打中麻团团;
阿哥走到东山上,
阿妹爬到西山头;
阿哥手抬石磨盘,
阿妹手抱石磨盘;
一块磨盘向东滚,
一块磨盘向西滚;
两块磨盘合成磨,
两块磨盘叠成对;
阿哥阿妹成亲了,
阿妹阿哥成婚了;
不该做的已做了,
不该有的已有了;
阿哥阿妹成亲后,
阿妹阿哥成婚后;
阿哥生九个男子,
阿妹生七个女子;
九个男子九个族,
七个女子七个族;
一对变成怒族,
一对变成傈僳族;
一对变成藏族,
一对变成纳西;
一对变成汉族,
一对变成白族;
一对变成彝族,
一对变成俅人;
一对变成白人,
一对变成黑人;
一对变成鬼神,
一对变成妖魔;
人类是这样发源的,
宗族是这样起源的;
婚姻是这样起始的,
婚配是这样形成的;
人类是这样繁衍的,
万物是这样繁殖的;
丈夫要神灵,
妻子要魂灵;
妻子没转悠地,
女子没珠帽珍珠;
转来一对花脖狗,
出来一对白身狗;
一个变成男相通,
一个变成女相通;
你寻找人脚印,
你找寻人足迹;
扮着美神走来,
披着树叶过来;
盯着门户走来,
瞧着门户过来;
头腥味由你改换,
脚臭味由你更换;
病人已没有气力,
患者已没有神力;
不赔病人没下场,
不治患者不放过;
跨出门槛走,
盯着门户出;
爬着屋檐走,
扒着房墙出;
村头没撵鬼路,
顺沿牛足迹走;
走过牛足迹,
顺沿麂足迹;
走完麂足迹,
顺沿鼠足迹走;
走完鼠足迹,
顺沿岩羊足迹走;
走完岩羊足迹,
顺沿野牛足迹走;
走完野牛足迹,
顺沿獐子足迹走;
走完獐子足迹,
顺沿雪鸡足迹走;
走完雪鸡足迹,
追赶雪鸟足迹走;
走完雪鸟足迹,
顺沿红鵻足迹走;
走完红鵻足迹,
顺沿角鵻足迹走;
走完角鵻足迹,
顺沿竹鸡足迹走;
反反复复走,
来来回回走;
走完竹鸡足迹,
顺沿卡鸡足迹走;
走完卡鸡足迹,
顺沿小鼠足迹走;
走完小鼠足迹,
追赶箐鸡野鸡足迹走;
走完箐鸡野鸡足迹,
顺沿画眉足迹走;
起完画眉足迹,
顺沿水老王足迹走;
直完水老王足迹,
顺沿水老王落脚点走;
走完水老王落脚点,
顺沿野鸭足迹走;
走完野鸭足迹,
顺沿江鱼足迹走;
走完江鱼足迹,
顺沿水貂足迹走;
走完水貂足迹,
顺沿江水南下;
乘坐筏子般漂走,
乘坐木槽般流走;
漂向遥远的江尾,
流向老远的海洋;
漂向身国它乡,
流向天涯海角。
预祭完,栗树枝叶插到患者的屋檐,待观察数日,说来也神,预祭后,多数患者病情会好转。少数患者不见好转,改祭别种神。患者病情好转后,用小猪仔或公鸡母鸡去祭瘟神;患者病情没有好转,便不正祭瘟种。祭时,到野外约定俗成的祭祀场举行正祭,祭祀时,连念唱三遍上述《瘟神祭词》,可见怒族祭师之辛劳。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怒族改信基督教,天主教和藏传佛教。改信异国异族教的怒族信徒生病,仍杀生进行祭祀,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祭祀时,唱《赞美诗》祈祷。改信藏传佛教的怒族人则念《佛经》进行祭祀。以上是怒族诸多神医中的一例,也是怒族神医的缩影。由此不难看出,怒族神医在怒族民间医疗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之大、范围之广、历史之悠久、影响之广范、信者之虔诚,成为我们研究怒族民间医药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医药[③]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怒族注重神医的同时,也逐渐重视起药医来,当然,怒族药医是初步的,零碎的,不系统的,探索性的,尽管如此,药医对怒族人民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了明显的实实在在的益处,并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怒族民间医药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一)治疗呼吸道炎症
1、放血。放指头血,此法用于治疗一般外感伤风引起的发冷发热症,重者还要放全部手指脚趾的血(少量);
2、服生姜干辣椒汤。
3、服防风、荆介、莲翅、陈皮汤。
4、服熊胆粉,治喉炎、扁桃体炎及支气管炎。
5、蜂蜜拌贝母止咳润肺。
6、生姜姜汁治流感。
7、喝茶水泡烫盐治感冒。
8、喝生姜、辣子、陈皮、盐水配方治感冒。
(二)治中暑呕吐
1、拨头顶发治中暑呕吐、恶心。
2、刮痧治风寒、中暑引起的发冷、发热、恶心呕吐等症。
3、扭响脖子能治恶心呕吐。
(三)消化系统症
1、“片卤”治胃气痛或阑尾炎;“史片”治胆绞痛等症。
2、吃火烤蛋治泻肚、拉痢等症。
3、喝生香油治便秘症。
4、喝猪蹄爪汤治消化不良症。
5、煎服“黄龙尾、翻百叶、草血竭”汤治痢疾症。
6、服岩羊胆粉治胆囊炎。
7、野蒿全草煎汤服治痢疾。
8、木炭、灶灰泡服治腹涨。
9、野荞叶、荞叶做菜汤吃治便秘。
10、服大黄粉,治痢疾。
(四)解救中毒症
1、喝“金不换”汤解食物中毒症。
2、喝“绿豆”汤解食物中毒症。
3、食用生洋芋能解附子中毒。
4、熊油涂于伤口后部位,自行排除毒液或刺。
5、服黑心肝粉,能解除毒箭伤中毒症。
6、漆油鸡能解食物中毒症。
7、竹鼠油涂于刺伤部后,刺自行排除效果极佳。
(五)治眼疾症
1、滴乳法或滴野葡萄藤汁能治砂眼、火眼或异物入眼症。
2、尿液洗眼能治红眼病或角膜炎。
3、茶叶渣或绿茶渣敷眼能治眼疾。
(六)治牙痛症
1、烟熏治牙病。
2、口含花椒治牙痛。
3、含马蜂房治牙痛。
4、口含麝香治牙痛。
5、吸野水麻的果实治牙痛。
(七)治跌打痨伤、经胃痛
1、拨火罐能排除跌打痛伤引起的瘀血污血。
2、弹血能医治手足无名肿痛或排除瘀血。
3、吞服梧桐脂丸能治跌打痨伤。也可将脂制成膏药敷于所痛部位,也可治内伤。
4、服婴儿尿液能治轻度痨伤。
5、续断、伸筋草、三七、刺梧桐皮等多种草药配方,可接筋接骨,医治铁打痨伤。
6、吃漆油炒鸡、配酒能治跌打痨伤。
7、喝热羊血能治跌打痨伤,排除瘀血。
8、喝用酒浸泡的马骨、驴骨酒能医治跌打痛伤。
9、喝马血、驴血酒治跌打痨伤。
10、喝漆油烫酒治跌打痨伤。
11、喝篙枝叶配酒治跌打痨伤。
12、喝鸡血藤泡酒治跌打痨伤。
13、漆炒鸡配酒治内伤。
(八)治动物咬伤
1、刀割中毒点,能治蛇伤或毒箭伤,刀割处伤口撒虎骨粉少些,效果极佳。
2、砍下毒蛇尾,用蛇尾刀口对住伤口,吸走躯体内毒素,效果更佳。
3、虎骨粉,敷伤口,治疗效果更佳。
4、怒制酒敷于伤口,效果同上。
(九)治肿瘤包块
1、吞服或埋敷麝香粉,能打消肿瘤包块。
2、猪下巴骨髓涂于肿部,能治淋巴炎或腮腺炎。
3、内服熊胆粉或颗粒,能治肿瘤包块。
4、苦荞面粉用水搅拌后涂于肿部,能治愈腮腺炎。
5、穿山甲鳞片埋入烫灰内烫出泡花,配酒嚼食能治愈肿瘤包块。
(十)治男科妇科泌尿系统症
1、男性不育方:取双参若干对,狗鞭、骡鞭、骡肾等炖食。
2、妇女不育方:将男性阴部之毛烧焦泡水服之,炖食熊鞭、狗鞭等。
3、坠胎药:野棉花取根煎服,还可吞服适量麝香粉末等。
4、板粟炖猪脚能治妇女产后瘀血不下或体虚症。
5、制“吓啦”食服可排妇女产后污血阻滞不下,另有去寒滋补之功效。
6、服“火烧矿盐”汤,有利尿之功效。
7、服“倒回龙”汤,治男女尿血症。
(十一)漆油药用法
1、漆油烧化敷于伤口表层,治刀伤。
2、食用漆油炖鸡,治内伤,汤喷伤口止血、消炎。
3、产妇食用漆油炒炖鸡,产妇止血快,并有滋补功效。
4、漆油入菜汤,治血管阻塞,并有软化血管之功效。
(十二)动物药用法
1、山驴骨髄医治关节炎,效果极佳。
2、竹鼠油排刺,效果极佳。
3、熊胆医治感昌、高烧,效果极佳。
4、麝香杀灭病毒,效果极佳。
(十三)植物和菌类药用法
1、茶水泡火烧盐矿汤能治感冒。
2、蚂蚁菌能治前列腺炎。
3、松树寄生树枝能治前列腺炎。
4、犁头草捣碎敷于伤口,加速伤口愈合。
5、黄莲医治高烧、效果极佳。
6、蒿枝治感冒,止血。
7、鲜烟叶止血。

第四节 民间文学
 
怒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体裁广泛,反映生活面广,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怒族民间文学以口承的形式,世代相传,流传至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怒族的许多优秀民间文学作品融入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之中,难于区分彼此,否则,怒族的民间文学作品比现存的民间文学作品丰富得多。怒族的民间文学由诗歌和故事两大类组成。就诗歌类而言,可分为神歌,诗歌、儿歌等三种,在这三种歌中最古老,最原始的歌属神歌,神歌是怒族民间文学之母,也是源流,它对怒族民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切怒族民间文学都源于神歌,神歌是最早怒族民间文学的雏形,是怒族民间文学的始祖,其它怒族民间文学是神歌之流,源于怒族神歌。怒族神歌是迄今为止流传在怒族人民之中最完整,最直接,最真实的怒族民间文学形态,是未开恳的“处女地”,自始至终都用怒语歌唱,不懂怒语就根本搜集不到怒族神歌,即便懂怒语也很难准确翻译,因为其言辞太古老。就故事类而言,分神话传说,龙女故事、孤儿故事、除妖故事、爱情故事、力士故事、生活故事、动物故事等八种,内容之丰富,体裁之广泛,反映生活面之广真令人叹为观止。
一、神歌
怒族神歌是怒族民间文学的最早文学形态,是怒族民间文学的先基,在怒族民间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怒族神歌是怒族先民为求助于自然神,以期解除人体痛苦和不祥不顺之事而创作的,但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则与创作者的愿望相背离,成为怒族的最早民间文学。虽然,神歌具有神秘色彩的一面,又有文学形态的一面,即既有求神医病的功能,又有反映生活的文学功能,但反映生活的功能远远超出了求神医病的功能。诸如《瘟神歌》本来是祭祀瘟神的祭词,但实际上反映了洪荒年代人类的生活,从中使我们看到远古年代人类的灾难,万物的灭绝,洪水的涨落,太阳月亮的酷热,大地的旱涝,兄妹的成姻,宗族的形成,婚姻家庭的兴起,大地的复兴等等。又如《如密清》记述怒族先民与血鬼瘟神斗争的经过,并战胜血鬼、瘟神、赞颂怒族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似若一部史诗展观在人们的面前。还有《如为》,描写一个怒族男子周游天下,为民求富求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为民造了福,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由此可见,怒族神歌不仅仅是求神医病的神经,而且是铮铮作响的诗歌(文学),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怒族的生活——反映了怒族的苦难,哀鸣。因此,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怒江州文化局汇集各种神歌,以抢救、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动因,于2009年10月1日前夕由怒族学者叶世富、李卫才等编辑出版了《怒族神歌》一书,以供内部发行。该书收入28首长短神歌,两篇概述,四篇理论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怒族民间诗歌
怒族是能歌善舞的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怒族人民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美神奇的民间诗歌,以反映其生产生活和斗争生活,其民间诗歌浩如烟海,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怒族民间诗歌融入其他民族民间诗歌之中,怒族民间诗歌有影响的作品已不多见,今天我们搜集到的怒族民间诗歌作品只是其中不易融入,扎根于怒族人民之中的那些残存部分,尽管如此,它们也还能基本反映怒族民间诗歌的特点,是怒族民间诗歌的缩影。怒族民间诗歌能直接反映怒族的生产生活,能直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怒族民间诗歌有的与神歌相联系,有的却与神歌相脱节。流传至今的怒族民间诗歌影响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以习俗歌为主体,一般可分为农事歌、猎歌、年节习俗歌,婚俗歌,丧葬歌、祭祀歌等。至今主要传唱的有《创世歌》、《猎神歌》、《砍火山地祭词》、《祭谷神》、《祭亡灵》及《亚拉整》、《祭牲词》、《送魂词》、《招魂歌》、《饮水》、《种瓜》、《采花》、《若登调》、《邓邓夺》、《火塘边坐唱》等等。其中,篇幅长,社会影响广,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怒族民间长歌有三大部——婚俗歌《婚礼歌》、情歌《流浪歌》和教儿育女歌《教儿歌》。
《婚礼歌》产生年代后于神歌,《婚礼歌》正是与神歌相互脱节的一部古老怒族民间长歌,这部长歌不再反映人和神的关系,而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劳动,反映婚姻关系等等,一句话,反映怒族的生活。《婚礼歌》继承和发展了神歌,她不仅改变了反映的内容,而且改变了神歌的曲调,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婚礼歌》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体现了怒族民间诗歌独俱的艺术魅力,整部长歌都以对偶句式组成,女问男答,女方重复男方答词再出难题,女方出难题,男方破解难题等对唱的形式展开情节,把情节由低潮推向高潮,而重复句则是重要的表现手法。全歌长达3000多行,共有《序歌》、《创道》、《谈情》、《牧羊》、《剪毛》、《织毯》、《接亲》等七个章节。
《流浪歌》产生的年代后于《婚礼歌》。《流浪歌》主要叙述一对男女青年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到内地谋生的故事,途中历经千辛万苦,翻山越岭,过江过河,经受诸神磨难,最终魂锁大理府,想出出不去,想走走不开,最后借助雄鹰翅膀,飞向广阔的蓝天,飞向美好的故乡,回到父母身边,成家立业,开始新的生活。这部长歌再现了怒族砍火山,种山地,狩猎,绩麻织布,起房盖屋,婚姻家庭,生儿育女,衣食住行,招魂喊灵 习俗,表达了怒族男女青年对抗婚姻包办,追求自由恋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歌颂了怒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坚强性格。据初步分析,《浪浪歌》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萌芽期,是研究怒族社会历史的不可多得的又一份宝贵资料。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包办婚姻不是封建社会固有的,而怒族所处的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就已存在。
《教儿歌》产生年代久远,具体年代难以推断,是一部怒族民间教育的经典教材,也是培养怒族“德、能、勤 ”年轻一代的教科书,整部长歌以儿问父答,女问母答,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情节,问答的内容涉及整个怒族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怎样做人贯穿于全歌的始终,是歌的主题,诸如做善人,不做恶人;做能人,不做愚人;做勤快的人,不做懒惰的人;不偷不摸,不骗不哄;不抢不盗,不贪不占等为内容,培养“德、能、勤”人才是目的。《教儿歌》语言朴实,说理贴切,易记易背,易学易懂,是一部难能可得的教科书。
三、儿歌
怒族儿歌是怒族民间诗歌中的一种诗歌体裁,这种诗歌寓教于乐,融游戏为一体,多伴是孩子们在一起嬉戏时说唱的。这种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生动形象,快乐活泼,歌词重复多遍连唱,适合儿童玩耍嬉戏时说唱。诸如《母鸡下蛋》、《簸簸箕》和《下扣子》就是如此:
《母鸡下蛋》
 
两三个鸡蛋掉下来,
五六个鸡蛋掉下来;
两三只毛虫掉下来,
两三只毛虫掉下来。
 
 
《簸簸箕》
 
簸箕簸一簸,
筛子筛一筛;
忑忑抖一抖,
忑忑抖一抖。
 
 
《下扣子》
 
子哩一子哩,
         灰鼠一红鼠不要夹上;
子哩一子哩,
         灰鼠一红鼠不要夹上;
  如果你要夹上,
          他们会把你吱吱吱吃掉。
          他们会把你吱吱吱吃掉。
 
四、民间故事[④]
怒族民间故事是怒族神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头小说、散文体,是《瘟神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怒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主要有神话故事,传说及寓言等几种形式。这些故事大多以口碑流传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本民族文化人的艰苦努力和辛勤笔耕,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神歌诗歌和故事得到了挖掘和整理,其中一部分已公开出版。怒族民间故事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融说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古代怒族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同社会各种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艰苦历程和精祝风貌,讴歌他们创世立业,开发边疆的聪明才智及美好情操,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怒族民间故事别具特色,它是怒族社会历史的折射,是怒族人民生产生活、思想、伦理,美学观念和理想愿望的生动反映。怒族民间故事,大致有如下八大类:
1、神话传说
怒族神话传说,朴素地解释了天地万物的起源和祖先的来历,展示了古代怒族人民在创世过程中的艰辛和勇于改造自然的精神,它反映的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社会意识,使我们看到一幅幅怒族初期社会的图景。怒族神话传说故事有《高山平地的由来》、《打雷的由来》、《月亮里的树和女人从哪里来》、《天气阴晴的由来》、《地震的由来》、《雨水变人》、《女人出嫁与生育的由来》、《人为什么死》、《种庄稼为什么除草》、《腊普和娅妮》、《腊山和此山》、《祖先阿铁》、《怒玛亚》、《星星姑娘》、《那麻与亚尼公主》、《人猴成亲》……。
2、龙女故事
龙女故事是一组很优美的作品。我们发现怒族人民中流传的龙女型故事特别多,这是什么缘故呢?或许是环境所决定:怒族世居于怒江、澜沧江边,奔腾不息的江浪使他们产生了奇妙的想象,创造了很多的龙女形象。他们借龙女故事,表达了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追求幸福爱情的理想。龙女故事有《花鱼姑娘》、《腊塞与龙女》、《猎人的妻子》、《雪峰洞》、《孤儿的奇遇》、《金花和银花》、《变小狗的姑娘》……。
3、孤儿故事
怒族孤儿故事作品特别多,有的描写反抗斗争,有的描写友谊和爱情,有的描写见义勇为,为民除害,情节曲折,具有浓烈的民族生活气息,集中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内心的呼声——铲除世间不平、实现自由、幸福的理想。孤儿故事有《蝴蝶姑娘》、《仙草与姑娘》、《梦中的仙姑》、《野兔媒人》、《甜甜的鹿乳》、《找出路》、《地神老人》、《智斗富人》、《复生药的故事》、《孤儿宰相》、《秋朋兔的故事》……。
4、除妖故事和力士故事
怒族的除妖故事和力士故事,着重歌颂了古代怒族人民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及社会邪恶势力斗争的大无畏气概,表现了他们勇敢、坚强的性格,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除妖故事有《雪山丫口的女妖》、《吹笛除怪》、《醉妖》、《守山地》、《烧黄蜂》、《智烧恶妖》、《小阿娜》、《赌变化》、《杀龙救母》……;力士故事有《大力士阿烘》、《从膝盖出生的汉子》、《拳打五虎的孩子》、《卢让让》……。
5、爱情故事
怒族爱情故事多伴反映怒族青年男女反抗婚姻包办,追求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爱情故事有《谷玛楚与吴地布》、《聪明的九妹》、《花鱼姑娘》、《望夫崖》……。
6、生活故事
怒族生活故事丰富多彩,侧重反映了父子、兄弟、姐妹、朋友之间伦理关系,鞭挞贪心自私、背信弃义、奸猾邪恶,歌颂善良、正直、勤劳、诚实,故事体现了怒族人民的审美观念,道德观,闪烁着高尚的精神之火。生活故事有《异母姐妹》、《阿马子和阿呆子》、《两兄弟》、《两兄弟和宝锅》、《大百马》、《两姐妹与大蟒蛇》、《还是穷女婿好》、《可笑的丈夫》、《三姑娘》、《公鸡与宝磨》、《兔子和富人》、《下獐子》、《朋友俩》、《三个朋友求亲》、《猎人之死》、《瞎子求医》、《六罐金银》……。
7、动物故事
怒族动物故事多伴是寓言、童话,刻划了虎、熊、獐、鹿、兔、猴、乌鸦、蜘蛛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大多表达了以智除暴、弱能胜强的道理,给人以有益的警示。动物故事有《黑熊的下巴为什么有块白点》、《乌鸦与咕益》、《獐子智斗老虎》、《蚂蚁和蜻蜓》、《獐子背虎头》、《猴子和老虎》、《蜘蛛的笛子》、《乌鸦借翅膀》、《为什么牛没有上牙》、《猎狗找到的地方》……。
 

第五节 民间工艺
 
怒族十分富有创造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怒族人民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历史,而且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和物质财富,以满足自己的生存。怒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大部分已物化在怒族民间工艺里。怒族民间工艺主要有:制陶、竹编、编织等[⑤]
怒族工艺品,造形美观,色彩鲜艳,古朴典雅,独具特色,很有收藏价值。
1、怒包。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彩花布和彩线缝制和刺绣而成的长方形挎包,怒语叫“雅辉”,其缝制和刺绣方法是,先用织得精细的有黑白花纹的细麻布或白细麻布作怒包,然后在怒包的正面用七彩花布和彩线缝制和刺绣而成。一般怒包正面上半部用1.5至2cm宽的鲜艳的彩布横排缝五、六条,至背面两边各4—5cm左右,下半部两边用约8-10cm长彩布横缝四排。缝时每块彩布正、背面各占一半,其中,第四排为黑布,正下方中间留出的部分用彩线纵横进行刺绣,绿黄彩线竖绣,依次刺绣,到底部背面1.5-2cm左右,尾部两边掉上红色式红蓝双层两条长方形尾条,包上端两边缝上一条红白或红蓝双层的带子,包带、尾条及包正面还用白线,白钮扣等缝缀些各式花纹图案,使怒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怒包是怒族人民追求多姿多彩的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是怒族妇女温柔善良的再现,因此,怒包不仅成为怒族女子传递爱情的信物,而且成了整个怒族人民的吉祥物,她象征着怒族人民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琵琶。怒语叫“达杓”主要用于怒族舞蹈的伴奏,也是怒族男子随身携带的爱心之物。即可与舞相伴,又可单独弹奏,表达演奏者的喜怒哀乐之情,也可弹奏爱情之声,谈吐爱慕之情。演奏时常常以演奏者的内心感受来定,即兴而奏,边奏边跳,因时因地不同,因人因事而异,感情真挚,细腻动人。“达标”形状似梯形和椭圆形,规格不等,取材楠木,漆树和梅布等木,将木挖成勺状,蒙上音板(簿板),簿板上打上音孔,以琴竿为指板,琴头上方为弦柱,用竹竿钉在外弦内部,摩擦发音。虽外表粗糙,但音色洁脆明亮,极富表现力。一共有七种定音法,使用二、三或五度。演奏时,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按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弹拨。“达杓”是怒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怒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制的一种传统乐器,深得怒族人民的喜爱,成为怒族吉祥物,“雅辉”和“达标”一并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怒族吉祥的像征——吉祥物。
3、羊毛袜子。怒族妇女从小学编织羊毛袜,特别是居住在怒江北部的怒族妇女,更喜爱编织羊毛袜。她们不论在家,或田间劳动的闲遐间,或在上街购物的路上,总是腰间挎着小“达果”(小篾篓),手不时地在动着,从小达果抽出一根根羊毛来在搓动,绕出一团团羊毛线钩织出一双双别具风情的羊毛袜子。这种美观实用,柔软暖和的羊毛袜,也早已突破其原有的功用,而成为饱含浓浓情意的信物,既可成为青年男女爱的心桥以及不会说话的“媒人”,同时也是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的象征。千百年来,怒族妇女正是凭借着这一双双凝聚着辛勤汗水的羊毛袜子,把自己的一片深情厚意献给了心上之人。所以每当女孩长到七、八岁时,就要跟母亲学搓羊毛、编织袜子,等到十七八岁时,便能练就一手很好的技术,编织出精美的袜子来。于是这种将生产技能与表达感情合二为一的传统习俗便一直流传至今。
4、网袋。怒语叫“匹汉”。“匹汉”是怒族最古老的一种工艺品,产生和使作的年代久远,与怒族狩猎和鱼猎时代关系非常密切,也非常适应狩猎和鱼猎生产。“匹汉”长方形、形似鱼网、收放自如,可以把怒族男人外出狩猎和鱼猎时所需的欢具、食品和衣被装进其内,既耐磨又方便,是怒族以棕绳,麻绳和麻线作原料编制而成的一种网式背袋,很适用于狩猎和鱼猎生产。
5、弩箭。弩弓,怒语叫“利”,是怒族人自制的用于防身和获取猎物的工具(武器),多采用坚硬的岩桑、花椒木制作而成,为怒族男子必备之物。每当怒族男子外出,都要佩戴弩弓,既可打猎、防身,又显英武。弩弓分战弩和猎弩两种,战弩弓背长约110厘米、常用120磅以上的拉力才能满弦,常佩以毒箭,毒油和铁箭头使用,射程可达150米。猎弩弓长90厘米,拉力在80磅以上,常佩以白箭,毒箭使用,射程可达50-60米左右。这些弩弓,弓背光滑,对称均匀;弓弦严密,粗细一致,把机灵活,一触即发;箭杆笔直,篾羽轻簿,十分精致,命中力强。
怒族竹器、陶器前已作了重点叙述(略……)

第六节  民间体育
 
怒族民间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融生产劳动与体育为一体,生产劳动促进民间体育运动,民间体育运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相互制约。怒族民间体育常常有这样的一些情形:一些生产劳动本身就是体育运动,一些体育运动本身就是生产劳动,体育运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情况,有些更是密不可分,难分难解。尤其是怒族民间体育和民间游戏之间更是融劳动、体育、娱乐为一体。更具体育特征的怒族民间体育有以下数十种[⑥]
一、登山
怒族在山上,一出门就是登山,常年累月在山上砍柴,打猎伐木,砍竹采药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又是一种劳动。从体育的角度讲本身就是登山运动,从生产劳动的角度讲就是一种劳动。这是怒族民间体育中出现的第一种形态。
二、赛弩
怒族男青年常在农闲季节经常开展赛弩活动。一种是射弩技能比赛,以显示射弩技能的高低强弱,另一种是获利性射弩比赛,此种赛弩,分两组,一组是射手,另一组是实物支靶组,人数不限,三、五个、十多个,甚至百余人都可参赛。支靶组出实物,支芋头、红薯、怒粑、肉片,核桃皆可支粑,击中实物靶,实物归射手;射手出竹箭,击不中实物靶,竹箭归实物支靶人,击中实物靶越多,射手获利越多,名声也越好,击不中实物靶,实物支靶人获利越多,射手名声越次。射击距离一般在30米以内。最后,射手比获利数,获利最多者为胜者。
三、秋千
怒族荡秋千分两种:一种是“悬式秋千”,这种秋千要选用长短粗细对称的两根麻绳,篾绳或树藤系在树叉上,下端拴一小块木板作立足点,荡秋千一般限1-2人,荡秋千的人站在立足板上,用脚向下向前登,秋千荡至订有高度目标的位置上,便算胜者,另一种秋千叫“转转秋”,这种秋千要选用约8米长的粟树叉叉插于地上加固,然后用一根粗圆木,两边各钻四个孔,每个孔中穿一根小圆木,形成“×”形用绳子把两端连接起来,呈大圆形。在每根横圆木上拴上秋千绳,并将秋千架在两根树柱上,以适量食油涂于两根树桩叉和横档圆木的两端。玩秋千时,人数限4-8人,男女不限。
四、摔跤
摔跤是怒族男女青年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摔跤活动的条件是年龄要相称,男对男,女对女,人数不限,单人对单人或双人对双人,也有一人对三人,或一人对两人,男女都可以,但体质要相当。怒族摔跤有两种:一种是双方靠近,双方的一只手抱住对方的腰部,另一只手拽住对方的颈部,摔跤开始时,两个人都使劲摔对方的腰身,直到将一方摔倒在地使其翻不了身为止;另一种是双方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作好摔跤姿式,哨音一响,双方都迅猛冲向对方,拽住对方的腰部,颈部或拉住对方的手,但不能抱腿或拉脚,如抱住一方的腿或脚,抱者或拉者被视为犯规。摔跤场地一般选择在草地或谷场。
五、走高跷
做好设施准备,把带有叉叉的树砍下来,加工削滑,长度与身高相等,树叉到地面的距离15公分-20公分,树叉的底部要削平。赛前要选好终点,然后从起点走跷,谁先走到终点,谁就是走高跷的胜者。还有一种比赛法就是走高跷的人相互碰撞,输者以从高跷上不能行走使脚落地为准。此种赛法人数不限,男女都可参赛,但体力和年龄要相一致,不能悬殊过大。
六、顶杆
用一根光滑而不易折断的粗细均匀的竹竿或木头作顶竿,参赛顶竿的人不分男女,人数不限,有单对单,双对双或一个对数人。顶杆时,各在一边,左脚或右脚跨出半步,不能有任何辅助物,顶杆开始时,双手紧握顶杆的一端用力向前顶,以顶得一方退倒为胜。
七、甩石头
甩石头是怒族民间普遍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它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这种体育活动,参赛人选好以甩得动的数块扇圆形的石头,一块接着一块向目标甩去,甩得最远为胜。这种甩石头赛两个以上都可进行,既可从高处向低处甩,又可从低处向高处甩,还可从江河的此岸向彼岸甩,以甩远为胜。
八、跳高
跳高前准备好场地和设施,砍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子,高度以胸颈连接部位为最高目标,量好高度,将两根竹子的一头插入地下,两根竹子顶端横放一根小竹子,形如门框,以不碰到横杆为准,跳过横档,被视为胜者。此种比赛一般在青年男子中间进行,不受名额限制。
九、爬竹竿
赛前砍来一根约10米长的龙竹,削平竹节,挖坑把一头龙竹埋入地下加固,在龙竹的一人高处涂上食油,龙竹顶端挂一怒包或一条毛巾。一切准备就绪,比赛开始。参赛者打起赤脚,两手抱住竹竿,节节上爬,爬上顶端,取下挂在竹竿顶端的怒包或毛巾,为胜者。爬竹竿赛一般在年节期间青年男子中间进行,不受参赛名额限制。
十、踢脚
踢脚赛是怒族男少年中间进行的一种忍性体育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用脚踢倒对方,使之动弹不得。这种踢脚比赛,不受名额限制,有单对单,双对双,也有一人对数人的,但一般单对为多见。踢脚赛的基本条件是参赛年龄和体质相对等,一方对另一方,有攻有守,有进有退,除禁踢生殖器、小腹部位外对方的任何躯体部位都可踢,至有一方退却为限,退却方为败,进攻方为胜,假若双方相持不下,便算持平。
十一、抬腿跑
抬腿跑,是怒族男女青少年独脚跑的一种体育活动,这种运动主要靠独脚耐力。抬腿跑比赛不分男女,不限名额,人数可多可少,两人以上都可进行。比赛时,划定终点线和起跑线,开始赛跑,参赛人员一脚落地,一脚往后钩住,并用一只手助抬,靠独脚往终点方向跑,靠独脚最先跑到终点线者为胜。
十二、斗腿     
斗腿是怒族男青少年间进行的一种体育运动,姿势与抬腿完全相同,也是抬腿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抬腿跑与斗腿所不同的是,斗腿是撞击对方的腿。此种运动不分性别,不限名额,也不限人数,两人以上都可进行,一般在两人间进行。比赛开始,参赛人员一只脚落地,一只脚往后钩住,并用一只手助抬钩腿,比赛开始,各人抬腿攻击对方,用一方抬腿撞击对方的台腿,有攻有守,有进有退,迂回搏斗,撞击对方抬腿部位,直至把对方击退,退者为输,攻者为胜。
十三、斗角
斗角是怒族男青年间进行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斗法分两种:一种是头斗头,另一种是肩斗肩,一般在两人间进行。比赛开始,两手着地弯腰,肘关节略弯曲,头顶头或肩对肩,用力往前顶,直至把对方顶退几步为止。退步者为败,推前者为胜。
十四、拉力赛
拉力赛也是怒族民间体育之一,一般在两人间进行。赛时,用一根麻绳或一根树杆作设施,两人各拉一端。比赛开始,各人用力朝后拉,直至把一方朝对方拉走几步为止,拉朝前者负,拉朝后者胜。
十五、过溜
溜是怒族原始交通工具,到江对岸访友或办事,都要过溜,溜索以篾片编扭成溜索。由四、五股食指粗的篾绳编织成一大股溜索,横拉在江的上空拴在东西两岸的溜墩上,供人过江。随着岁月的流世,溜溜索渐渐演变成为体育项目。赛过溜,不是数人同时过,而是一个接着一个过。赛过溜是风险大的一项体育项目,过溜前一定要备好溜梆和麻带,溜梆槽套入溜绳上,并用麻绳把腰和溜梆系在一起,两手握住溜梆,赛时用一只脚猛蹬溜墩,飞速滑向江的对岸。滑到江中,溜梆缓缓停了下来,人悬吊在江的上空,非常危险,此刻两手迅速放开溜梆,神速抓住溜索,脚蹬手拉溜索向对岸滑溜过去。过溜参赛,一要胆量,二要过溜技巧,三要体质强,三者缺一不可。如何评定胜败?以溜到对岸的时间长短来评定胜败,过溜时间长为败,过溜时间短为胜。
十六、赛船
怒船大多为猪槽船,是把大圆木挖成空心状,形如猪槽的一种独木船,怒船由此而得名。赛渡船,参赛人坐在猪槽船上,用浆或双手划船,把船由此岸划向彼岸,以最早到达彼岸者为胜,以到慢的为败。
十七、甩麻杆
赛前,参赛人备好麻杆,选好比赛场地。一切准备就绪后,参赛人站在坡台上,右手持麻杆,左脚向前跨半步,按顺序将麻杆由高处向低处甩,以甩远为胜,此种赛,赛场和人数不限,有志者均可参赛,但有年龄限制。
十八、跳绳      
跳绳一般就地取材,绳用篾条,树藤或麻绳代之。取一定长度的篾条,削滑后用两只手握住篾条的两端,从头顶绕过再进行踏跳。赛法有三种:一是参赛人原地踏跳,以时间长短或次数多少来决定胜败。二是划定目标,参赛人在原地待命,由裁判下令后往前跳,以到达终点的先后决定胜败。三是轮流跳绳,即由两人拉开绳子,在原地甩成大弧形,由数人进入赛场进行踏跳,若脚或其他身躯碰绳而不能踏跳者,被视为败者。
十九、爬绳
爬绳是怒族民间体育中非常费力的一项运动项目,看去容易做来难。用较粗的一根麻绳或藤篾条系在树枝丫上,麻绳或藤篾条尾端悬拖在地面上,参赛人顺手拉住绳尾,手足配合启动往上爬,直至爬到绳的终点,以爬到终点为胜。
二十、击打石靶
击打石靶是怒族男女青少年最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这种活动形式活泼,有简便易行,易开展等特点。开展活动时,先在地面上竖一块石条为靶,石条竖好后,参赛人各从地上捡一定数量的小石头,按顺序击打石头靶,击中石靶的次数最多者为胜者,击中石靶次数最少者为败者。
二十一、梭坡
梭坡是怒族青年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在举行梭坡赛之前,先做好梭坡器具。做梭坡器具很简便。做前,先砍两根粗壮一样,长短一样的龙竹(约长1米,宽1市尺),砍来之后,龙竹前端凿开对等的两个孔,用一根木棒把两根龙竹穿通加固,两根龙竹前端各留5寸左右的脚踏板。比赛开始,各人坐在两根龙竹上,由高处梭向低处,最先梭到终点者为胜,迟到终点者为败。
二十二、拔河
拔河比赛,事先备好一根麻绳,两头拴死,便于套入脖颈,并在地上划好中点线。比赛开始,参赛人将麻绳套住脖颈,双手扒在地面上,左脚或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弓形,待命,裁判一声令下,两人各朝相反的方向用力拉,把对方朝后拉出中点线一两步距离,便算胜败,拉朝前的为胜,拖朝后的为败。
二十三、双手走路
双手走路是怒族民间体育和游戏混杂在一起的一种运动形式,融运动与乐趣为一体的种活动。这种运动双脚朝天,头朝地,躯体稍弯曲,头抬起来,靠双手气力在地上行走。这种运动实际上是表演性运动。
二十四、头走路
怒族民间体育中除双手走路外,还有一种头走路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姿势与双手走路完全相同,只是头参加双手运动。表演时,头和双手朝地,双脚朝天,头、双手互为联动,在地上行走。
二十五、偷鸟蛋
偷鸟蛋也是融体育与游戏为一体的一种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先在地上划个大圆圈,圈内置三个小石子,小石子取代鸟蛋,一人守蛋,数人偷蛋。守蛋人进入圈内守蛋,其余数人在圈外偷蛋,守蛋人两手扒在地上,双脚伸开,鸟蛋放在胸腹下,偷蛋人开始偷蛋,伸手去偷腹下鸟蛋,偷蛋人一伸手,守蛋人用脚踢偷蛋人,如此循环往复进行比赛,踢着偷蛋人躯体的任何部位,偷蛋人输,守蛋人胜,偷蛋人偷着鸟蛋,而守蛋人踢不到偷蛋人躯体的任何部位,则算守蛋人输,偷蛋人胜。
二十六、打棉球
打棉球是怒族地区打蓝球的前生,棉球和球圈由怒族男子自制,棉球似若蓝球,是用旧布缝成圆袋,袋内塞进棉花,包起来象圆球;另一种制法比较简单,找一块大点的旧布,把棉花或碎布条放进布里包扎起来,形似球,球圈用篾条取代,把篾条握圆,订在木板、篾巴或树上。比赛开始,甲乙两队相互传球和抢球,抢到的棉球投入竹圈内,棉球投入竹圈的数量越多越好,以投入最多方为胜,投入数少方为败。
二十七、打竹球
打竹球,实际上是打排球的前生。竹球是怒族男青年自制的,制竹球也不算难,划出篾子,效彷蓝球形状,逐一进行编织,编制出有孔的竹球,栏杆(栏网)也是自制,砍来三根4-6米长的金竹,两根金竹根据实际需要的距离,一头插入地下竖了起来,再用一根金竹横档在两根竖竹中间的上空,形若门框。一切准备就绪,就要赛竹球。开赛前,参赛人分成两队,每队10来人。比赛开始,各队出一名代表,站在球场中央划拳,赢方发球,双方进入决战,根据得分多少决定胜负,以得分最多方为胜,以得分少方为败。
二十八、转杆
转杆是怒族青年喜爱活动的一项民间体育项目,这种体育活动,先备一根约长1.5米的小木棒或竹竿触地,两手扶住竹竿下端,两脚略分开,然后顶住竹竿从竹竿上转体360度翻回原来的位置。转体时不能移动竹竿,同时身体不能落地,如竹竿被移动,即使体转成功也算输。只有转体成功,不移动竹竿位置,身体不落地才算胜。
 
 
 
 
 
 
 
 
 

第七节  民间游戏
 
怒族儿童热爱自由,热爱生活,从小就喜欢玩耍,嬉戏,有的嬉戏很有特色,饶有情取,很适合儿童的特点,利于儿童身体健康。至今,怒族儿童中间还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游戏,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归结起来,怒族民间游戏有如下诸种类型:
一、打陀螺
打陀螺是怒族儿童娱乐的一种游戏,这种娱乐首先必须有陀螺,学会做陀螺。陀螺分大小两种,做陀螺选用硬质木材,一般取栗木或松节作原料。比赛打陀螺有两种赛法:一是参赛人把各自的陀螺打在光滑的木板或平地上,看谁的陀螺旋转的时间长,旋转时间长者胜,旋转时间短者负。另一种赛法是在地面上画好圆圈,并将陀螺甩到圆圈内,让其旋转,出现陀螺旋转完还跳不出圆圈外,便视为输,输方只好把陀螺放置于圆圈内,忍受跳出圈外的陀螺任意撞击,使其变得遍体鳞伤,直至圈内的陀螺打出圈外,比赛才算结束。陀螺倒在圈内为输,跳出圈外为胜。
二、打竹筒电话
竹筒电话是怒族青少年发明的一种玩具。这种玩具的制作方法是:砍一根手粗的龙竹,锯掉两头节子,砍成长短对等的两个小竹筒,一个小竹筒的一头各蒙上一层猪水泡或牛羊水泡薄膜,薄膜正中穿一个小孔,用一颗竹钉拴上白线塞入孔内固定下来,另一头白线任意拉朝需要装置的房间与另一个竹筒的猪牛羊水泡簿膜连接起来,距离可长可短,最长者在直线300米至400米之间。竹筒在拉好后即可打竹筒电话。有了竹筒电话,怒族青少年可利用竹筒电话,说唱情歌,谈情说恋,约会……。这种电话在300-400米以内声音很清晰,因此,深得怒族青少年的喜爱。
三、打核桃
打核桃是怒族青少年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具体有三种玩法:第一种玩法,先在平地上控个小坑,坑外画好投掷的位置,然后进行划拳,排出投掷核桃的先后秩序,投掷开始,按排列的先后秩序向坑内投掷核桃,准确投入坑内,不输不赢,投不到坑内,投方输一个核桃,如此轮番进行,投不进坑内越多,输的核桃越多,投入坑内越多,赢的核桃越多。第二种玩法,先在平地上画个大圆圈,玩者凑出相等的核桃放入圈内,挑选出一个统用的大核桃,然后划拳,排出打圈内核桃的先后秩序,轮流开始打圈内核桃,打出圈内的核桃归打者,打出圈外核桃多的胜。第三种玩法,划拳取胜,划拳分全出,全缩,全出者胜,全缩者败;全缩,出单,全缩者胜,出单者败;全出、出单,出单者胜,全出者败;双双出单,持平;双双出全,持平;双双出全缩,持平;如此反复玩耍,胜者得核桃。败者输核桃。
四、下母猪棋
下“母猪棋”,先在地上挖坑,即在一块平地上挖出两排小圆坑,一排打五个坑,坑与坑之间的距离相等,并与另一排的坑对齐。挖好坑后,每个坑里放五个小石子,由两个人轮流走石子。走时,将小石子全部拿在手上,要把手上的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坑内,每个坑内限放一个石子,直至把手上的石子放完,再抓出另一个坑内的石子全部继续放完。如果面前出现一个空坑,就把空坑旁的另一个坑内的石子全部集中起来,归自己,再接着拿出旁边坑内的石子继续走,如面前出现两个空坑时,便取消一方走石子的资格,就由对方走石子,直到两个人照上述走石子的规定将坑内的石子全部拿完,直至全为空坑为止,谁拿出坑内的石子最多,谁就是这场比赛的胜者。
五、捡石子
捡石子是怒族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游戏。玩这种游戏,先备好一定数量的石子,并约好竞争对手。比赛开始,把备好的石子按规则用右手上抛下接,把石子均匀地撒到地面上,然后,上抛一石下捡一石,上抛的石子只能落到手心,不能落到地上,下捡的石子不能触动相邻石子。一触动相邻石子,便失去捡石资格,由对方取代捡石,上抛的石子也不能落地,上抛的石子一落地,也就快去捡石资格,由对方取代捡石资格。如此得失交替,反复循环,直至把地上的石子全部捡完,最后,数所得石子,得石多者为胜。败者还受弹指之罚,忍受皮肉之苦。
六、打水枪战
怒族儿童打水枪战也很有乐趣。打水枪战,首先得做水枪,怒族儿童水枪常以竹管水枪代之,砍一根长约30公分-35公分,粗约4-5公分的竹子,锯去一头节子,留住一头节子,并在节子头上钻一个小孔,然后削一根小木棒,小木棒顶端一头用布裹住并用麻片系扎好,以作活塞。打水枪战时,活塞反复后吸满水,抽满水后,活塞往前推,便可进入交战,交战时,尽可能往对方身上喷水,将对方衣服打湿,直至迫使对方后退。攻方为胜,退方为败。还有另一种玩法,那就是比射程,射程远方为胜,射程短方为败。
七、叭叭枪
怒族叭叭枪有两种:一种是单发式叭叭枪,另一种是联发式叭叭枪。单发式叭叭枪的制作,砍一根粗细约1公分长的竹子,然后砍成约20公分长的竹节,锯去两端竹节,削一根略比竹管(“枪管”)细的类似竹筷的小竹棍作冲管。冲管制成后,大竹管里放一粒野果籽,冲管用力冲击管内的野果籽,管内的野果籽跳出管外,竹管内的果籽会发出叭叭的响声。联发式叭叭枪的制作,即在已砍好的小竹管中间凿开一个小口子,然后砍一节直径约4-5公分粗的竹筒,竹筒高度约6公分,底部凿开口子后套进小竹管中间并加以固定,果籽放进筒里并盖好盖子,用手用力向前推冲杆,果籽弹倾刻连续发出叭叭的响声,其响声似若机关枪扫射。制好枪后,进入交战阶段,交战的一方打退另一方,即进攻方打退抵抗方,或抵抗方打退进攻方,进方为胜,退方为败。
八、老鹰抓小鸡
老鹰抓小鸡是怒族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游戏之一。这种游戏由人扮动物,一人扮动物,一人扮老鹰,一人扮母鸡,数人扮小鸡,游戏在这三者中间进行。游戏开始,小鸡一个接一个紧紧拉住母鸡的尾巴,母鸡展开双翅来回上下左右前后走动,竭尽全力呵护着小鸡,小鸡随着母鸡来回躲闪。而老鹰则展开翅膀向小鸡扑来,从小鸡群的最末一只开始叼,把小鸡一个接着一个叼走,直至把小鸡全部叼完。最后母鸡和老鹰间展开一场生死搏斗,老鹰抓母鸡,母鸡用嘴尖啄老鹰,老鹰又展翅向母鸡猛扑过来,母鸡又用嘴尖猛烈反抗老鹰,母鸡和老鹰扭成一团,躺倒在地。
九、日木达
“日木达”怒语,意即猜物。“日木达”是怒族青少年娱乐活动的项目之一。玩法是将各自喜爱的物品,诸如戒指,耳环,包谷籽,火柴棒等物打上记号,统一交由一人管理。然后由管理实物的人将上述物品混杂在一起,两手合拢摇几下,每次取出其中的一物,叫会唱猜调的人唱猜调,然后再由其他人或唱猜调的人解释歌词内容,得出什么结论,各人去认领自己的财物。算得准不准,由各人自己去判断,若判准了,就不再唱猜调,判不准了,还要重新算,连续进行三次都算不准,则取消资格。
十、跷跷板
跷跷板也是怒族少年几童最喜欢玩的一种玩法,即把有叉叉的木柱竖在地面上加固,或支一根枕木,用木板或木头横搭在树杈中间,两头顶端各坐一人,不论是男是女皆可玩,一上一下,一起一落,乐趣无穷。
十一、鸡毛毽
鸡毛毽,又称“踢毽子”,是怒族儿童健身娱乐项目之一。毽子一般用鸡毛或碎布做成,即用麻线把鸡毛或碎布系在金属铜币或扁园形石子上留出一端。踢鸡毛毽人数不限,可一人自踢,两人对踢玩,也可以多人参赛。比赛时,常以踢的次数或时间长短决定名次。玩这种毽子,需要一定的耐力和技巧。
十二、跳老虎背
跳老虎背是怒族男孩模仿老虎跳跃而兴起的一项活动。玩时,一人当老虎,弯腰双手着地,其余的人从老虎背上跃过。一轮过后,又将老虎背抬高,跃不过的人作老虎,可以反复无数次地进行下去。
十三、埋死人
埋死人是怒族儿童经常玩的一种悲剧性游戏,反映怒族儿童开始接触社会生活,模仿大人埋死人,这种游戏从男女儿童在一起玩开始,一个男孩扮丈夫,一个女孩扮妻子,其他若干男女儿童扮家庭成员,组成一个大家庭。在一起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劳动,生活过得红红火火。一天,他们刚出世的小儿死了,一家人万分悲痛,悲声四起,男子哭着去寻找石板,以石代木,赶制倌材;女子唱着悲歌,采来树叶,以叶代布,缝制葬衣;小木棒代死人,给死人穿上葬衣,男男女女唱着悲歌,装进倌材,葬入地下。
十四、划拳罚弹
划拳罚弹是怒族男女青年聚会时经常玩的一种弹指游戏。这种游戏既可在男女间玩,又可在男人间玩,划拳开始,一人全出,一人出单,全出者败,出单者胜,败者受罚,胜者弹指;败者忍痛做鬼脸,遭众人嘲笑。一人全缩,一人出单,全缩者胜,出单者败,败者受罚,胜者弹指。败者忍痛做鬼脸,遭众人嘲笑。如此循环重复,欢声笑语连连。
十五、蒙面寻物
怒族儿童蒙面寻物,规则是事先在预定地点放置好好某种物品,然后用布或毛巾蒙住参加游戏者中某一人的眼和脸部,其余人坐观蒙面人的行动。蒙面人朝着事先放置有物品的方向走去,伸手去摸,摸不到物品,又换个方向去摸,也摸不到,再换方向又去摸,摸着摸着迷失了方向,走向另一端,失足倒在地面上。在笑声中,蒙面人又从地面上站了起来,继续去摸其物品,又摸不着物品……。如此重复了三次,蒙面人失去了比赛资格,并受罚弹指,忍受皮肉之苦。在场的人照规距用手指向蒙面人手背弹三下。如果蒙面人准确无误地摸到事先放置的物品,在场的观众受罚,蒙面人用手指向每个观众的手背弹三下。
十六、煮泥饭
煮泥饭是怒族儿童模仿大人学做饭,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一种游戏。玩这种游戏不受名额限制,男女儿童皆可参玩。煮饭,锅由石片代之,米由泥巴代之,簸箕和筛子由竹壳代之,碗由树叶代之,勺由木片代之。游戏开始,男子砍柴、背水,女子簸米筛米;男子烧火,女子煮饭,男子削筷,女子洗碗。菜饭煮熟了,女子舀菜饭,送到各人面前,各人端起饭碗,贴在嘴边,个个嘴边都是黑泥巴。在场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咧开小口笑了起来,笑声连连。
十七、捉迷藏
捉迷藏是怒族儿童娱乐项目之一。玩时,参赛人分成两组,轮流进行。一方寻找自己的藏身之地躲藏起来,另一方按规定的时间一个一个地在寻找,直至把对方的人抓住,若抓不到人,即便找到了,也不算数,仍视为对方输。然后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直至尽兴或父母叫唤回家为止。这种游戏,一般在晚上进行,如果在白天玩,用布条蒙住捉方的眼睛,如果揭开布条抓到人,仍不算数,视为败。
十八、传布条
十来个儿童在场地上,一个接一个地划拳,划拳划输的人去传布条。围坐的人眼睛只能朝前看,不能朝后看。围坐的人警惕地注视着传布条的人把布条丢在自己的身后,身后一有动静便起身捡起身后的布条绕场一周,把布条丢在另一人的身后,这人又起身捡起身后的布条继续绕场一周,把布条放在另一人的身后,如此循环反复地进行。如果布条放在身后的人失去警觉被传布条的人抓住,就受到罚站,被拉到众人中间站立起来,其余的人继续玩耍,直至玩到天黑。
 

第八节 民间造型艺术(略)
 
第九节 民间歌舞艺术
 
怒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独具特色,深得怒族人民的喜爱。怒族歌舞包括音乐、乐器、歌、舞蹈四个方面[⑦]
一、音乐
怒族音乐源于怒族神歌。怒族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弦律,通过声乐和器乐表达感情,反映人的生活。怒族音乐分“牙扒可歌亚”,其音乐旋律基音为5162;“亏可恒歌亚”,其音乐旋律基音为152;“库”是与“达杓”相伴而唱的音乐,其音乐旋律基音为6326。因此,怒族音乐和怒族歌还需加以区分,并各归一类,决不能音乐和歌混为一谈。如祭《如为》时一人诵词,一人唱,二者合为一体祭年神,便是音乐和歌词明显分类的例证。
二、怒歌
怒歌即怒族古歌。古歌源于神歌,记述历史事件,婚姻习俗,描写男女的爱情,教儿育女,生产劳动等,以表达怒族人民的感情,表现怒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坚强性格,其内容较为广泛,涉及社会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古歌一般在节庆、婚嫁及酒席场合,一人领唱,众人合,场面热烈。其间常常有酒助兴,边喝边唱,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潸然泪下。怒族古歌有《如为》、《创世歌》、《猎神歌》、《婚礼歌》、《流浪歌》、《阿楼西杯》、《教儿歌》等,其中,《猎神歌》、《婚礼歌》、《流浪歌》、《阿楼西杯》、《教儿歌》为长歌,这些长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篇幅较长,有的三天三夜也唱不完。
怒歌除古歌之外,还有民歌和新民歌。这此歌多为即兴创作,内容有悲有喜,有欢有乐,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民歌有《饮水》、《种瓜》、《采花》、《亚拉整》等;新民歌有《歌声飞出心窝窝》、《碧罗雪山开红花》、《幸福全靠共产党》等,以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琵琶弹唱也属于民歌范畴,怒语叫“达杓弹唱”,“达杓弹唱”是怒歌中形式活泼欢快,内容生动形象,表演自如,边唱边跳,边歌边舞,融音乐、歌舞为一体的喜闻乐见的弹唱形式,这种歌舞通常是通过即兴创作来实现的,歌词可长可短,既可叙旧,又可创新,根据所反映主题的需要而创作。“达杓弹唱”有《哦得得》、《思恋》、《隔江相望》等。
三、乐器
怒族乐器种类较少,乐器通常用于娱乐,自编自乐,怒族乐器有以下几种:
1、“达杓”,即琵琶,又称“达比亚”,属弹拨乐器。主要用于娱乐场所怒族舞蹈的伴奏,也是怒族男子随身携带的喜爱之物和怒族吉祥物之一。其形状以梯形和椭圆形为多见,规格不等,制作“达杓”多选用楠木、漆树和“梅布”木等作原料,把木挖空成勺状,上加一层簿板,板上打有数目不等的音孔,以琴竿钉在外弦内部,摩擦发音。虽外形制作粗糙,但音色清脆,富有表现力。演奏时,用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弦,用右手的大姆指和食指弹拨。
2、二胡,怒语“颜都”,属弦乐,演奏起来,琴声悠扬,娓娓动听。主要用于怒族舞蹈的伴奏,也可自奏自乐。“颜都”制作没有“达杓”制作复杂,砍来一节龙竹或粗金竹,两头削平或锯平,一端留孔,一端蒙上猪尿泡、牛尿泡簿膜或蛇皮,竹筒正中凿两个平口,平口中间穿一根琴竿,琴头上方为弦柱,似若琵琶弦柱,摩擦发音。做好弦竿,绷上三根钢弦,用马尾毛制成弧形弓弦,便可演奏,发出基音326,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在婚嫁或酒席间,“颜都”大显身手,奏响动听的乐章,增添欢乐的气氛。
3、口弦,怒语叫“佳汪”,用金竹片制作而成。“佳汪”分“佳注”、“登点”和“球曲”三种,“佳汪”为单片,分有拉线和弹拨支点两种,出发6的声音。演奏时,用左手挚片尾,右手弹拉线或弹拨支点,将弦片有笛部位靠近口腔,让其气流使弦片产生共呜而发声,音的高低及其他变化全凭口中气流和弹奏者手拉或弹拨来控制。口弦制作精巧,携带方便,是怒族女子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她们经常把它装在一个表面饰有美丽图案和花纹的弦筒里,并挂在胸前作为装饰,“佳汪”声音低沉,婉转而悠扬,娓娓动听,是怒族男女用来倾诉衷肠,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最重要、最常见的音乐语言。除了“佳汪”以外,还有三片合奏的“登点”、“球曲”,“登点”乐声清脆,发出126之音,偏重于抒情,谈吐内心喜悦的情感;“球曲”乐声低雅,发出226之音,宜于表达悲哀伤感的情怀。这种口弦既可以男弹女听,女弹男听,又可以男女对弹,男问女答,女问男答,形式多种多样,欢乐活泼,还可以与琵琶合奏,翩翩起舞。
4、短笛,怒语叫“娥里娥妈”,又称“独独丽丽亚”。长约三寸,有四个孔,能发出6532之音,是怒族女子自娱自乐,又与琵琶合奏,边吹边舞的一种古老的乐器。音色柔和婉转,曲调优美,表现出善良优雅的怒族女子恬静平和的心境。这种乐器通过音乐语言弹奏出一首优美的诗歌,诸如《蚕豆碗豆开花》,是其中用音乐语言创作出来的一首古老长歌,它描写蚕豆碗豆花的美丽,反映种植蚕豆碗豆的艰辛,讴歌怒族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
四、舞蹈
怒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灿烂的辉煌。怒族舞产生年代久远,种类繁多,大多是生产生活的再现。从表现形式看,大体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一)、达杓舞
“达杓舞”就是怒族琵琶舞。琵琶舞是怒族最喜爱,最具代表性,反映生活最多的一大古老舞种。舞蹈以“达杓”、“佳汪”(叽咪)为伴奏,自弹自演,弹跳自如,舞姿翩翩,其表演形式多样,可以一人跳独舞,也可以多人跳集体舞。据初步统计“达杓舞”多达57种,甚至还多,以反映怒族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动物习性、时代变迁等内容。
“达杓舞”反映生产方面的有18种,诸如《猎神舞》、《找野菜舞》、《找野麻叶舞》、《找土地舞》、《走路舞》、《放羊舞》、《劳作舞》、《劳动邀约舞》、《挖地舞》、《栽秧舞》、《割小米舞》、《蹉籼米舞》、《掰包谷舞》、《洗麻舞》、《洗衣舞》、《盖房舞》、《植树舞》、《割漆舞》等等,反映军事生活方面的有2种,如《赛弩舞》、《古战舞》等;反映动物习性方面的有17种,如《鸡刨食舞》、《小鸡啄食蚯蚓舞》、《鸡喝水舞》、《鸡找窝舞》、《母鸡下蛋舞》、《鸡抖脚舞》、《斑鸠寻食舞》、《斑鸠喂食舞》、《斑鸠吃漆籽舞》、《斑鸠喝水舞》、《乌鸦喝水舞》、《野鸡啄食扁桃果舞》、《山鸟啄食炭渣舞》、《山鸟啄食小板栗舞》、《江边阳雀舞》、《鹦鹉舞》、《狗尿水舞》等;婚俗方面有3种,如《接亲舞》、《婚礼舞》、《掰胯舞》等;生活方面有7种,如《欢聚舞》、《饮酒舞》、《快乐舞》、《访亲舞》、《我看你你看我》、《生育舞》、《摇篮舞》等;恋爱方面有4种,如《呕得得》、《怀念舞》、《找情人舞》、《情人相约逃婚舞》等;欢乐方面有14种,如《儿童赛打核桃舞》、《青年朋友们》、《追赶舞》之一,《追赶舞》之二,《转身舞》之一,《转身舞》之二,《双人达杓舞》、《反弹达杓舞》、《跪舞》、《抖泥舞》、《加车舞》、《逗趣舞》、《高兴舞》、《尊敬舞》等;悲痛方面有7种,如《哭泣舞》、《穷人受压》、《饥饿舞》、《穷人啃够了骨头》、《交租舞》、《白人舞》、《斗羊舞》等。
(二)、
“嘎”是怒族最古老的舞蹈之一,它源于怒族先民祭祀猎神仪式的无音乐时代产生和发展而成,反映狩猎生活与情景。“嘎”舞无音乐伴奏,主要以跺脚为节奏进行手舞足蹈,动作简单,易学易跳,但刚强热烈,粗犷有力,能增添节庆气氛,赏心悦目。其舞蹈节奏为“达谷 光︱达谷 光︱达谷 达谷 光︱达谷 达谷 光︱达谷 达谷 光︱达谷 达谷︱光 光︱达谷 达谷︱光 光︱光光 0 光光︱秀 秀︱秀 秀‖,“嘎”舞有二十三种,即《祭猎神舞》、《猴子舞》、《猴子打架舞》、《猴子掰包谷舞》、《乌鸦跳舞》、《割小米舞》、《鬼跳舞》、《咒骂舞》、《迎亲舞》、《婚礼舞》、《摇篮舞》、《跺跺楼板舞》、《侧退舞》、《追赶舞》、《趣乐舞》、《逗趣舞》、《回扫舞》、《扫地舞》、《先先舞》等。
(三)、《锅柱》舞
锅柱舞是怒族的另一种舞蹈,流传在怒江州境内的江北一带。在锅柱舞的舞步之中,伴入变化无穷、缤纷、斑斓的诗歌和音乐,从而为怒族舞蹈添增了新的气息,可谓舞中有诗歌音乐,诗歌音乐中有舞;舞伴诗歌音乐,诗歌音乐伴舞;舞蹈、诗歌、音乐融为一体,三者交相辉映;互伴联动,其乐无穷。如此优美的舞姿,如此动听的歌声,如此悠扬的音乐,把人们带入神奇的怒乡舞场。怒族锅柱音乐旋律短小、典雅、清丽、纯朴、细腻、抒情、犹如一条涓涓溪流,显得含情脉脉,流畅秀丽。怒族锅柱舞有以下4种:《新房舞》、《锅柱舞》、《点水雀舞》、《兔跳舞》等。
(四)、祭祀舞
祭祀是怒族习俗之一,是原始社会人类童年时代对各种自然现象无法理解的产物,这一产物一直延续至今。而舞蹈作为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祭祀必然反映到怒族舞蹈之中,因而产生了怒族祭祀舞。怒族祭祀舞有如下几种:《祭猎神舞》、《祭祀舞》、《驱鬼舞》、《翻太阳山》、《驱邪舞》、《跺棍追思舞》、《驱魔开路舞》、《阿罗西奔舞》等。
(五)、新歌、新舞
新舞是本民族舞蹈家根据怒族民间舞蹈题材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精辟力作,是怒族歌舞艺术的新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党的民族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党和国家的无微不致的关心,教育培养下,怒族文艺才逐渐强壮成长,昔日刻木结绳事的弱小民族——怒族,如今有了自己的作家、民间文艺家、音乐家、舞蹈家等等,怒族作家彭兆清、音乐家李卫才,民间文艺家叶世富等人们并不陌生。这里介绍的新舞,正是出自本民族舞蹈家沙四益和怒学文之手。这些怒族新舞热情歌颂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歌颂了改革开放,赞美了新时代、新生活,反映了怒族人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新歌、新舞有《琵琶欢歌》、《割漆》、《达比亚舞》、《铃鼓舞》、《阿怒汉子》、《心连心》、《看稀奇》、《哦得得》、《迎亲》等。
 

第十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纳起来有这样五种: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歌舞、民间游戏、民间占卦、民间祭祀等。
一、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怒族古人创造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怒族人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光辉结晶,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通过口碑传承,流传至今。
(一)神歌
怒族历史上信奉多种自然神,万物有灵、灵魂永恒是其核心,实际上信奉的是大自然本身,是无法理解自然现象,同样也无法理解人本身的产物。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是天地间无法抗拒的规律,但怒族古人对此有相反的解释,他们认为人之所以苦难和生病,是触犯了神,是神惩治所至。在无法忍受苦难和病痛时,人首先想到了神,并用精美的语言去联络神、接近神、祈求神开恩保佑人,并用美餐佳肴去祭祀神,一去祭祀神,便产生了神歌。神歌是怒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怒族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只搜集二十七种自然神的祭词。在怒族历史上,神歌主要用于求神医治病人,人们通常叫“神医”,也用于狩猎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祭祀,使怒族古人所以没料到的是《神歌》竟成为文学、音乐、医学、神学、史学混杂于一体的多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瘟神歌》记述洪荒年代天旱、洪涝灾害事件,人类的起源、宗族的产生,反映人类源于同一母始祖;《如密清祭词》叙述怒人魂与血鬼、瘟疫之间的殊死斗争,把血鬼、瘟疫赶朝山外和天涯海角,最后怒人魂战胜了血鬼瘟疫,给怒寨带来欢乐和幸福,从而热情歌颂了怒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坚强性格,以反映怒族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生活;《猎神歌》通过对怒族狩猎生产的细腻描写,塑造了一个万能的,完美无缺的怒族少女的高大形象,歌颂母系社会怒族妇女所起的巨大作用,反映怒族狩猎生产,赞美祖国的锦绣河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激情;《如为》是一部怒族年节歌,在每年十二月十五日凌晨四点钟,先敲响犁头,并以男声二重唱的形式开始祭祀天神地神,至次日下午四时,相继祭祀整整历时十小时,主要是为怒人求福,求天神地神开恩保佑,把福气带给怒人,丰收带给怒人,金钱带给怒人,安乐带给怒人,健康带给怒人,猎物带给怒人,蜂群带给怒人,以反映怒族求福习俗。十二月十八日农怒族年节时祭唱《夸百》。其余都是神医神曲,是求助于神医治病痛,拯救怒人性命。
(二)、民间诗歌
怒族是能歌善舞,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怒族人民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美神奇的民间诗歌,以反映其生产生活,其民间诗歌浩如烟海。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怒族民间诗歌融入其他民族民间诗歌之中,怒族民间诗歌有影响作品已不多见,今天搜集到的怒族民间诗歌作品只是其中不易融入,扎根于怒族人民之中的那些残存部分,但也基本能反映怒族民间诗歌的风貌。流传至今的怒族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以习俗歌为主体,一般可分为农事歌、猎歌、年节习俗歌、婚俗歌、丧葬歌、祭祀歌等。至今主要传唱的有《创世歌》、《猎神歌》、《砍火山地祭词》、《祭谷神》、《祭亡灵》、及《亚拉整》、《祭性词》、《送魂词》、《招魂词》、《饮水》、《种瓜》、《桑花》、《若登调》、《邓邓夺》、《火塘边坐唱》等等。其中,篇幅最长、社会影响广、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怒族长歌有三大部——婚俗歌《婚礼歌》、情歌《流浪歌》和教儿育女歌《教儿歌》。《婚礼歌》全歌长达3000多行,再现了怒族历史上的婚姻习俗。
《流浪歌》主要叙述一对怒族男女青年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历经千辛万苦,惊心动魄、悲喜交加的动人场面。《流浪歌》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是研究怒族社会历史的不可多得的又一份宝贵资料。
《教儿歌》产生年代久远,是一部怒族民间教育的经典教材,寓教于诗,诗寓于教的长歌,也是怒族培养“德、能、勤”年轻一代的教科书,怒族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源于这部长歌的灌输和教化。
(三)儿歌和童谣
怒族儿歌是怒族民间诗歌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这种体裁融游戏和诗歌为一体,多伴是孩子们在一同嬉戏时说唱的。这种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生动形象、快乐活泼,并一首歌词重复多遍,以增加欢乐的气氛,适合儿童玩耍嬉戏时歌唱,例如《母鸡下蛋》、《簸簸箕》和《下扣子》就是如此。
《母鸡下蛋》
两三个鸡蛋掉下来,
五六个鸡蛋掉下来;
两三只毛虫掉下来,
两三只毛虫掉下来。
 
《簸簸箕》
簸箕簸一簸,
筛子筛一筛;
忑忑抖一抖,
忑忑抖一抖。
 
《下扣子》
 
子哩——子哩,
         灰鼠——红鼠不要夹上;
                     子哩——子哩,
      , ;               灰鼠——红鼠不要夹上;
如果你要夹上,
      他们会把你吱吱吃掉。
  
童谣,怒族人民很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不仅为他们创作了《教儿歌》、童歌,还为他们创作了许许多多童谣,以致让他们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这里举两首童谣——《你爸哪去?》、《象》来加以说明。
 
《你爸哪里去?》
                                         
                                          你爸哪里去?
我爸去兰坪;
去兰坪做什么?
去兰坪借锛子?
锛子做什么?
锛子做猪槽;
猪槽做什么?
猪槽喂肥猪;
肥猪做什么?
肥猪找媳妇;
媳妇做什么?
媳妇生儿子;
儿子做什么?
儿子抬磨石;
磨石做什么?
磨石磨砍刀;
砍刀做什么?
砍刀砍藤篾;
藤篾做什么?
藤篾拴猎狗;
猎狗做什么?
猎狗撵夜猫;
夜猫做什么?
夜猫叼小鸡;
小鸡做什么?
小鸡扒虫子;
虫子做什么?
虫子钻树洞;
树洞做什么?
呸,乌鸦拉屎了。
 
《象》
 
                                             象!象!象!
拉门尼人象饿鬼;
象!象!象!
俄科罗人象弯扣;
象!象!象!
腊安甲人象猪箩;
象!象!象!
腊托多人象篮底。
                          象!象!象!
哈哈哈……
(四)、民间故事
怒族民间故事是怒族神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怒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体裁广泛。它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此外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占卦、民间祭祀等都是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一节  申遗项目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是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三江自发源地起一直并流,后因老君山挡住了金沙江南流的去向,转而向东流去,而怒江、澜沧江则始终自北向南流经国内)。而怒族是怒江、澜沧江北段的古老居民,“三江并流”奇观的大部分地段就在怒族分布地区。我国政府自1993年开始筹备“三江并流”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申遗工作。经过长达10年的努力,于2003年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27届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大会、正式批准中国“三江并流”景观为世界自然遗产,并正式载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①] 李绍恩 :《怒族科学技术简论》(见《怒族研究》2006年总第2期)。
[②] 宝山屹《加车村的怒族土锅》(见《石月亮》2007年总第1期)。
[③] 李绍恩:《怒族民间的医疗卫生介析》(见《怒族研究》2008年总第5期)。
[④] 叶世富、郭鸿才:《怒族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88年5月。
[⑤] 罗沙益《民族工艺》(见《怒族研究》2007年总第3期)。
[⑥] 和光益:《谈谈怒族的教育和体育》(见《怒族研究》2006年总第2期)。
[⑦] 李卫才:《谈谈怒族音乐舞蹈的艺术特点》(见《怒族研究》2007年总第3期)
沙四益:《怒族民间舞蹈艺术》(见《怒族研究》2008年总第4期)。
阅读次数:13165
发表评论:
现在有 1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标    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查看所有评论     
 
 上一篇文章:怒族的物质文化
 下一篇文章:怒族社会文化
文章搜索
关键字:
天气预报
怒族歌曲-怒族服饰-怒族舞蹈-怒族节日-怒族酒歌-怒族文化-怒族研究-怒族自治县-飞来石-怒族乡-怒语-路怒族-怒族仙女节-怒族图片-哦得得-怒江
copyright © 2007 Nuzu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怒族人民信息港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怒江州福贡县民族生态园哦得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88626976  传真: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邮箱: odede@qq.com   滇ICP备0800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