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怒族研究  >>>   峡谷中的盛宴
峡谷中的盛宴
本文由 全海燕 发表    来源:怒族人民信息港    2012/7/14 11:55:30  
峡谷中的盛宴
        ——首届“中国•怒族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
全海燕(朝鲜族)
    
    怒江给了我一颗敬畏的心,却没有给我一种离别的勇气。
——题记
    云南怒江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四月更是春意盎然,花团锦簇,景色怡人。就在这风景如画的季节,首届“中国•怒族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怒江州六库镇隆重召开。会议历时三天,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50多篇。本次研讨会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当地领导及当地怒族精英们与来自全国各地学者们的交流互动,而且对怒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东连大理、丽江,南接保山,北靠迪庆、西藏,西邻缅甸。全州辖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怒江州特有并主要居住在怒江州境内的少数民族有独龙族、怒族、傈僳族、普米族。在最新的人口普查中怒族人口已达到了三万多人,其中最大聚居地为福贡县。怒族社会的发展牵动着整个怒江州的发展,对怒族历史与文化的学术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于4月14~16日举办的首届“中国•怒族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由怒江州委州政府、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怒族学会承办。最后在各界部门的支持下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虽短仅有三天,但给各与会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一、特殊的礼物
    本次研讨会到处充满着人文关怀,参会人员都受赠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传统怒族服饰褂子。在会场上人们都穿起了这件褂子,使得整个会场顿时温馨了许多。褂子之所以特殊,在于它巧妙的将怒族阿怒、若柔、怒苏、阿龙四个支系的服饰特点融合到了一起,寓意深刻。例如,褂子的外观选取了若柔支系男子对襟衣式样;白色竖条花纹则是怒苏支系的传统;而领口、袖口镶绣的精美花边体现了阿怒的特点。褂子的胸前扣是由一排黑色盘扣构成的,让衣服显得更为简朴、大方。花边是怒族服饰艺术的点睛之笔,既保持了衣服结实耐用的功能,又增添了美观。整体而言,是一件极为珍贵的纪念品,受到了与会人员的称誉。
    在这件特殊设计的褂子上还有个特殊的亮点,就是在衣服的左侧胸口处有一个醒目的标志,即在蓝底的椭圆内用金色绣着一个大写的字母“N”。这标志看似简单但有着几层涵义,首先,“N”代表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怒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怒族在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次,“N”指代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藏族、纳西族等众多民族,构成了一幅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发展的图景。第三,这个由三条线组成的字母“N”也代表着怒江州境内的怒江、独龙江、澜沧江三条大江,这三江可谓是怒江地区的生命之源,同时被誉为“东方大峡谷”的怒江大峡谷,是仅次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三大峡谷。最后,用一个蓝底椭圆包围了字母“N”,可以理解为在这个地区不分民族不分地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都是怒江州的主人,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就能使怒江发展得更美好。可见,这个标志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怒族人民的智慧与热情,包容与团结。
二、特殊的代表
    这次研讨会的圆满成功是与各方各界的努力分不开的。
欢聚在怒江这美丽的大峡谷中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中,除了来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领域的专家学者、地方领导和本土的怒族学术精英外,来自架究、棉谷等村寨的村民代表也全程参加了会议,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过是当地普普通通的农民,或许小学、初中甚至文盲的文化程度使他们未能像专家、学者那样提供参会的学术论文,但正是那份对本民族的热爱、对怒江这份土地的挚爱,使他们也加入到了大会交流和小组讨论中。这次会议让他们有了第一次与外界学者们面对面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样也让与会的全国各地学者们更直观的接触到了怒族文化和普通的怒族村民,被怒族精英们的学术态度、真挚情感所感动。相信这样的学术会议今后会越来越多,拉近怒族本土文化精英们与外界学者们的距离并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三、和谐中的“不和谐”
    在两天的大会交流发言中,各位专家学者对怒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台上台下讨论同样激烈,似乎在和谐中出现了“不和谐”,但却把会议推向了新的高度。
    15日上午,首届“中国•怒族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怒江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迪友堆和云南大学副校长肖宪教授等人的致辞中拉开了序幕。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发言分两天进行,第一天是参会人员共同参加学术交流发言分为三场进行,第二天分为历史与文化组、宗教与社会组、综合组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发言中,对怒族的族源、族称、民族关系关注的人较多,例如李绍恩、高志英、何林的报告即有文献梳理又有田野调查,多方面多角度的彰显了怒族文化精髓。关于怒江流域的考古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多位学者肯定了兰坪玉水坪遗址考古发掘的重大意义。关于怒族宗教的研究也是此次会议的另一热门话题。何其敏、何叔涛、张跃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怒族的宗教文化进行了透析。在怒族艺术方面,罗辉通过油画展现了本人对怒族文化的独特思考,金艺风提出了怒族民谣“酒歌”的传承、变异及选择性等问题。每一位发言者得学术探讨都引起了台下的激烈讨论,他们相互提出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辩论时丝毫不退缩,力争到底。如此激烈的交流在往常的学术会议中并不常见的,不仅主题涉及内容广泛且引起的学术回应也很强烈。
四、歌声飞出心窝窝
    为了让专家学者们欣赏到怒族民间传统艺术,15日晚由怒江州民族歌舞团和怒族学会民间艺术团准备了“歌声飞出心窝窝”联欢晚会。舞台上的怒族同胞们用美妙的歌声和动人的舞姿向台下的来宾表达了他们的美好祝愿。精彩的演出结束后舞蹈演员们还和观众们一起互动联欢。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庄孔韶教授首先表演了北方民间广为流传的抖空竹,他双臂摆动游刃有余,赢得了阵阵掌声。表演结束后,他将空竹赠送给了怒族研究会,或许这是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入怒江地区的第一人。紧接着来自各个高校的其他学者也纷纷表演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节目,包括蒙古族民歌、朝鲜族民歌、彝族民歌、傈僳族民歌,藏族、傣族舞蹈等。可见,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无处不在,不论走到哪里,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都能感动到周围的人。怒族的歌舞把晚会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让彼此的心灵顿时拉近了许多。在节目的最后,大家牵手围成一圈伴着音乐有节奏的跳起怒族传统舞蹈——哦得得,一起唱着由怒族文化人李卫才先生创作的《歌声飞出心窝窝》,联欢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五、民间艺术传承人——波益四
    这次会议还特别邀请了怒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比亚”的民间传承人波益四。他出生于1957年,是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架究村人。从1973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达比亚,掌握了几十首怒族民歌,能制作和演奏“达比亚”。其演奏唱的民歌主要有“哦得得”调、古战舞调、农活调、恋爱调、悲伤调、洗麻调等76个调。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民间艺人”的称号,还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波益四作为怒族民间艺人,每逢节庆或祭祀活动都会受邀参加演出,在村中农闲或晚饭后也常常被要弹奏达比亚演唱民歌表演节目。因此,首届怒族研讨会当然也少不了波益四的精彩演绎。在小组讨论中他向大家介绍了从小学习达比亚的经历,语言朴实谦虚感动人心。在晚上的庆祝联欢中也表演了“哦得得”调和古战舞,赢得了各地的学者们满堂喝彩。
    16日下午,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书记张跃教授对本次研讨会做了总结。三天的会议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味。本次会议不仅推动了对怒族社会的研究,也对更好的传承与保护怒族历史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这个平台,让怒族人民向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们展现了他们的传统文化,表达了他们对各界学者们的热烈欢迎。
首届“中国•怒族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一个美好开始,之后更多的学术会议将陆续召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统一的国家,加强民族团结、加强民族自身发展是民族工作重点。因此,政府部门的重视、学者们的支持、本民族精英们的共同参与是促进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2010级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阅读次数:2461
发表评论:
现在有 0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标    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查看所有评论     
 
 上一篇文章:首届“中国·怒族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下一篇文章: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律人类学
文章搜索
关键字:
天气预报
怒族歌曲-怒族服饰-怒族舞蹈-怒族节日-怒族酒歌-怒族文化-怒族研究-怒族自治县-飞来石-怒族乡-怒语-路怒族-怒族仙女节-怒族图片-哦得得-怒江
copyright © 2007 Nuzu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怒族人民信息港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怒江州福贡县民族生态园哦得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88626976  传真: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邮箱: odede@qq.com   滇ICP备0800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