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怒族研究  >>>   若柔人族源追踪考识
若柔人族源追踪考识
本文由 李道生 发表    来源:怒族人民信息港    2011/6/17 23:12:40  
若柔人族源追踪考识
李道生
内容提要:唐以前,在澜沧江、怒江上游地区居住着浪峨人的原始部落族群,这一区域也被史学家称为“古浪峨地”。追踪历史,可以发现古浪峨人是一个较为发达的民族群体,他们曾进入洱海区域,建立过赫赫有名的南诏国,在祖国历史上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唐以后,由于历史变故,浪峨人退回到“古浪峨地”,并向西、南迁徙,不断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成为其他民族的一个个支系,只有其中人数较多的一支发展成为单一民族——阿昌族。但是通过认真探索考察,我们仍能还原已经湮灭了的古浪峨人的历史面目,还原许多民族支系为浪峨人苗裔的民族族源。本文系作者经过田野考察形成关于怒族支系若柔人实为浪峨人苗裔民族的实录。
关键词:若柔人  族源  考识
一、追踪考察的缘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学者杨浚先生在《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发表了《云南漕涧阿昌族情况调查》一文,提出了“以大理州云龙县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流域为主体的地区是阿昌族先民浪峨人(即浪人)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地区,因而这个地区被史学家称之为‘古浪峨地’,也可以说就是阿昌族的发祥地”的最新见解。这一见解说明了,历史上把云南称为“荒蛮之地”,包括阿昌族在内的其他民族都是从西北南下迁来的云南“民族外来说”,是并非站得住脚的立论。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又有学者扶永发先生出版了《神州的发现——“山海经”地理考》的惊世之作,提出了“远古时代的中国是位于云南西部,而不是在所传的黄河流域”的著名论断,并考证指出兰坪县金顶镇的二五山“该山上有《山海经》中所载的轩辕台为黄帝所居之台,故轩辕台故址所在的二五山为我中华民族的圣地!”此论与杨浚先生关于澜沧江、怒江上游地区是古浪峨人即阿昌族等苗裔民族的发祥地的见解互相呼应,说明云南西部乃我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论断考之有据,决非妄论或所谓的“伪科学”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我有幸与上述两位学者交往并就同一课题进行了多年的田野考察,也证明两位学者的考证慎密科学,实事求是,是无可质疑的确证。
唐以前,在澜沧江、怒江上游地区居住着一个名为浪峨人的原始部落族群,这一区域也被史学家称为“古浪峨地”。追踪历史,可以发现古代的浪峨人是一个较为发达的民族群体,他们曾在隋唐更替之际进入洱海区域,建立过赫赫有名的南诏国,在祖国历史上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唐以后,由于历史变故,浪峨人退回到“古浪峨地”,并向西、南迁徙,不断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成为其他民族的一个个支系,只有其中人数较多的一支发展成为单一民族——阿昌族。但是通过认真探索考察,我们仍能还原已经湮灭了的古浪峨人的历史面目,还原许多民族支系为浪峨人苗裔的民族族源。
在杨浚先生八十年代中期对阿昌族族源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弄清古浪峨人苗裔的下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肯定民族不论大小,在过去历史长河中都曾对祖国作出过应有的贡献,都应搞清他们的族源,如实记下他们的史迹。为此,我和杨浚先生在怒江州政协和文史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从1989年12月12日至1990年6月26日,作了为时6个半月的“南诏浪峨人苗裔追踪考察”,足迹及至泸水、兰坪、巍山、永胜、洱源五县,经过走访、查史、探迹,使我们初步找到了分布在这些地方的古浪峨人的苗裔民族,他们是泸水县境内的浪速人、茶山人、怒苏人,兰坪县境内的若柔人,永胜县境内的崀峨人,洱源县境内的喇鲁人(又称“本地人”)等。当时阿昌族的总人口有22962人,要是把我们这次调查过的几个地区有据可查的属于浪峨人后裔的族系人口加上,估计浪峨人苗裔民族的人口有37000——40000人左右,此外境外恩梅开江以东、小江流域以西的“浪速地”还有浪速人口20000余人。说明浪峨人还是一个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
二、兰坪县若柔人调查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位于澜沧江峡谷,是阿昌族先民古浪峨人发源地的一部份。历史上曾有过云龙土知州段氏将辖内浪峨人籍居地“浪宋十二寨”中的七寨划属兰州土知州罗氏管辖的事实。浪宋七寨即兔峨、大峨地、峨皮江、碧鸡岚、江末、瓦窑、小弓箭现在仍是兔峨乡的一部份。这些事实都说明兔峨乡是古浪峨人的故乡。为了寻访古浪峨人后代的踪迹,我们于一九九○年五月来到兔峨乡,在乡党委和乡人大、政府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进行了为时五天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经过调查,我们认定现在兔峨乡划为怒族的若柔人,实际上就是阿昌族先民古浪峨人的苗裔。
(一)若柔人的语言
兔峨若柔人,现在约有2500人,因划为怒族的支系,而统称为怒族。但是兔峨若柔人却不能与州内怒江上游的怒族通话,特别是福贡至贡山一带的怒族语言,与他们完全不同。这种情况使若柔人的一些有识之士对自己民族的族属产生了怀疑,要求有关部门帮助他们搞清自己的族源。
我们的调查并非要搞清兔峨若柔人是不是怒族,而是希望通过调查,获得古浪峨人苗裔的线索,因此,兔峨若柔人便自然成为我们调查的对象。
语言是识别民族的重要标志,有的还把语言称为民族的“活化石”。我们的调查就从语言开始。
在《泸水浪速人调查》资料中,我们已认定泸水浪速人是古浪峨人的一个苗裔种人,是阿昌族的支系,从地域上看泸水 浪速人比德宏州的阿昌族更邻近兔峨,因此我们就以泸水的浪速语言同兔峨的若柔语言进行调查比较,结果意外地发现,这两个不同地区、不同族别的民族语言,有着惊人的相似和内在联系。
现选择几组单词对照如下:
汉  语    浪速语称    若柔语称
天         蒙         蒙勒
月         路         路勒
江        龙别        拉别
    
麦子        撒锁         绕
苦荞        欧可        欧苦
甜荞        欧曲        欧请
豆子         奴          奴
黄瓜         胆库       当库
谷子          够        鬼许
大米          泽         巧
  
吃饭         作做       祖作 
酒            页         以
盐            错         错
茶            卧         纠
肉            灼         火 
 
睡            摇        抑梅  
房子          盐        盐耐
村子         吴贡       欧欧
 
鸡            恩峨        吴
猪             唔         峨
羊            潜别        潜
牛             诺         诺
马             苗         苗
驴            通罗苗     毯罗苗
 
我              我         我
父             昂破       阿博
母             昂米       阿买
 
一              达         很
二              舍         耐
三              尚         闪
四              别         雨
五              偶         偶
六              巧         课
七              乃         奶
八              谢         雅
九              古         给
十              采         采
百             达由       得优
此外两种语言的句式结构完全相同,一般都把主语放在前,宾语居中,谓语在后,即主——宾——谓句型,例如:
我骑马,浪速语称为:“我苗寄”,即:“我马骑”。
我有一只羊,若柔语称为:“我潜得戈你”,即“我羊一只有”。
泸水浪速人同兰坪若柔人居住的地区不同,两种语言却十分相似,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兔峨乡碧鸡岚村的退休干部、若柔人李兆龙同志向我们介绍,他有一个胞兄,解放前为逃婚到片马躲避了三年,回来后他说,初到片马时,他听当地人讲茶山话和浪速话,很像若柔话,但又一句也听不懂,后来同当地的茶山、浪速人相处了一段,慢慢地就听懂了。原来两者之间只有方言语调上的区别,并非根本不同,这种情况正如大理白族人到怒江勒墨人地区,开始听不懂勒墨话,但同勒墨人相处一段时间,便会讲勒墨话是一样的,原因是两种语言同源于白族语,只是音调和个别词语上产生差异。而若柔语同浪速语(包括茶山语),实际同源于古浪峨语——即现代阿昌族语,只是由于民族迁徙的历史原因,使同一民族的不同部份局部地,改变了原来的词语和语音,从而出现了方音方言的区别。兔峨乡果力村若柔人李春云也向我们介绍,他有一个胞兄,李果春,一九五六年离家出走,到片马楚玉河并在那里娶了浪速妻子安了家,一九六一年片马回归祖国时,又搬到密支那住。李果春出走时,片马还在异国控制下,民族隔阂十分严重,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李果春如若不是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有族缘关系,就很难长期立足于片马并与当地民族联姻。这一事实也为若柔人与浪速、茶山人同是古浪峨人的苗裔一属于阿昌族提供了佐证。
(二)若柔人的族源
由于兔峨若柔人没有民族文字,又长期生活在十分闭塞的边远山区,很少与外界接触,他们对本民族的族源历史仅靠口碑相传,这种口碑历史传说则随着时代的推演,不断减少。当我们走访过许多若柔人居住的村寨,向许多经历丰富的老人调查后,得到的资料也只有片断、零星、不相连贯的传说。要从这些片断的传说中推断若柔人的族源,就必须联系历史事件和自然、地理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
兔峨若柔人对他们的族源,大体有三种传说:
①“十二关来”说。碧鸡岚村若柔人中流传着“记博得支乃关耐”的说法,意思是:他们的祖先来自“十二关”。据考“十二关”是云龙县早期的地域名称,当时云龙县有“里”,十二关是其中的一“里”。对十二关里的地理位置在清雍正《云龙州志》中作了这样记载:  “十二关里,东至黄竹箐,交浪穹县界。南至虾蟆哨,交诺邓里。西至岔路哨,交师井里。北至燕子窝,交兰州界。有大达村、大波浪、炼场、船冲坡、蜂炼场、豆实村、家菊村、罗甲村诸处。”
②“牛街”来说。果力村若柔人中又流传着他们的祖先从“夺梅者”搬来的说法。“夺梅者”,是白族语“董吴知”的变音,指洱源县的牛街。果力村李春云(现年48岁)说,据他父亲讲,他祖父小时,还曾跟大人到牛街访亲认族。说明八、九十年前果力若柔人与牛街还保持着族亲关系。
③“四川”来说。小村若柔人中流传着祖先自四川来的传说故事,该村七十几岁的若柔老人欧阳根说:从前,欧阳一姓住四川,祖先名叫欧阳飞,身手不凡,会飞,不知什么缘故逃难来到云南省,后来转迁到兰坪地方,就在澜沧江西岸拉古山,一个叫欧鲁普的山头居住下来,打猎捕兽,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与欧阳飞同行来的,还有杨、李二姓,他们互相结为兄弟,在山里开辟荒原,生息繁衍。后来人口慢慢发展起来,欧阳一姓,分出一支人到怒江,在泸水鲁掌定居下来。过了一些年代,由于人口发展拉古山的土地不够种了,那时兰坪澜沧江沿岸居住着“白衣人”,垦种水稻,欧、杨、李三姓人为了扩展地盘,便联合向白衣人居住地进攻,终于把拉古山下至兔峨一线的“白衣人”撵到澜沧江下游,占据了他们的地盘,瓜分了他们的田地。在瓜分土地中,欧阳一姓在分到土地上立了石桩界,杨、李两姓在他们分到的土地上结了草界。后来山上失火,杨、李两姓的草界被火烧没,欧姓的石界没有损毁,所以欧家占有的土地多,杨家和李家占有的土地少。
根据以上传说,联系有关历史情况,我们对兔峨人族源、迁徙情况,作了这样的分析和认识:
兔峨若柔人来自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上述三种迁来的传说,都有其一定的历史依据。首先,云龙是古浪峨人的主要聚居区,唐代浪峨人曾一度涌入大理洱源区域,建立三浪诏,后来被南诏击败兼并,浪峨人重新退回云龙,而聚居于澜沧江西岸。原来散居于澜沧江东岸的部族人户也随往西岸迁移,在这个时期,一部份居住于云龙澜沧江东部的十二关里等地的浪峨人便向西岸的兔峨碧鸡岚等地迁移,这样在碧鸡岚若柔人中才有了自十二关迁来的传说。其次,洱源县是唐代浪峨人建立的三浪诏的发源地,三浪诏被南诏兼并后,其族民大部份迁返澜沧江沿岸的古浪峨地,与此同时,必然还有少数浪峨人的苗裔留在洱源境内,所以兔峨果力的若柔人直到八、九十年前还远行至洱源牛街,走访族亲;证明古浪峨人确曾在洱源建过三浪诏,失败后,一都份族民又返回到兔峨等地居住。第三,据蛮书记载,南诏政权发展时期,曾屡次出兵侵扰四川,将势力范围展至四川部份地区。南诏政权又将称为望苴子作战非常勇敢的浪峨人作为御用部队,为它南征北战,到处侵夺。由此证明浪峨人曾在唐南诏时期,一度进入四川地带,南诏政权灭亡时,又有部份浪峨人从四川逃退回云南,其中的一部份又辗转逃回云龙——兰坪古浪峨地。小村人关于会飞的欧阳飞,从四川逃难到云南,又隐居于澜沧江西岸深山密林的传说,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勇敢善战的浪峨军人在南诏被消灭后,惶惶逃出四川,回到故地的真实情景。
关于传说中若柔人先民欧阳飞是唐南诏御用军一一望苴子人的问题,我们从果力村一座墓志中得到了佐证。
此墓建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墓主欧阿德,妻杨氏,经向果力村老人探访,确系本村若柔人。墓志用汉字,刻记墓主子、女、媳、侄、孙等亲属的九个名字。名字全用若柔语命名,作如下排列:
男  肯首面    媳     冗妈女    侄    苴数
女    冗手    口三三            孙男    广苴
广盛         孙女    三改    广苴三
古浪峨人一贯实行父子连名制,这种命名法现在在泸水浪  速人茶山人中仍然沿袭使用。兔峨地区的若柔人受汉族和其他  民族的影响较多,现在已改照汉、白族的方法命名,但从一百六十年前的这块墓志上,还能看到若柔人早期实行父子连名制的迹象。如欧阿德之女,名冗手,孙名广苴,而冗、苴同音,实为苴字的异字书刻,这里就有苴字出现在上下辈直系亲属的名字之中;又如欧阿德之女,名口三三,孙女名三改,也是明显的直系上下辈连名。又据考,南诏政权的官员中有“苴”字命名的官员,南诏的御用军队中也有“望苴子”的名号,而在欧阿德墓志上的九个名字中,就有三个不同辈分的五个人以“苴字命名。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不难看出现在兔峨乡的欧阳一姓,就是南诏政权御用军队“望苴子”人的后裔,而望苴子即古浪峨人,则兔峨若柔人——欧阳一姓及其他各姓是浪峨人的苗裔,也就没有疑义了。
(三)若柔人及所属部落浪宋的分布和变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若柔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个人口较多的族系,在长期的民族斗争中,不断发生迁徙、融合、变化,才逐渐缩小在一个小范围内人口只有三千来人的民族支系。如果进行认真的民族识别,就可以发现若柔人—一浪峨人的分布决不止兰坪县的兔峨乡一地,它的人口也决不止现在兔峨乡统计的约三千人。
据我们调查,若柔人的分布情况大体是:
第一,在兰坪澜沧江沿岸:从中排、石登,到营盘、兔峨这个地带,古代都是若柔人——浪峨人的籍居地。依据之一是,现在兔峨乡正式登记的若柔人约有三千人,在全乡79 个自然村中,有l 1个村居住着若柔人,若柔人口从该乡最北到最南都有分布;依据之二是,营盘乡的拉古村,曾经是若柔先民的籍居地,现在兔峨乡碧鸡岚、小村等地的若柔人死了,巫师在为亡灵唱“引路歌”的歌词,依旧指明拉古村的欧鲁普山头是祖宗的籍居地,而将欧鲁普作为引亡灵回到祖宗籍居地的终点。此外,营盘乡“弥洛衣”村“恩照”村地名,也是若柔语,此处应是古浪峨人的村落。依据之三是,我州碧江地区居住的怒族(称怒苏人),据我们考察也是古浪峨人的一部份,当地怒族在追溯族源历史时,据说他们的先民从“倒格拉、舍格拉”搬来,这两个地名,就是兰坪县石登乡的大疙拉和小疙拉两个村邑。因此,我们确认兰坪澜沧江沿岸地区是古浪峨人的族系——若柔人的籍居她,但是现在,除兔峨乡以外,其他地区的居民已经不再操若柔语,也无人登记若柔人(怒族)的族称,实际上现在中排、石登、营盘以及兔峨一部份村落的傈僳族、白族中,有不少人就是若柔人的苗裔,但是他们已经融合在其他民族之中,这是长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在云龙:与兰坪兔峨乡接壤的表村、早阳、桑岔、柯利、老末五寨和原属云龙的老窝乡腊哈(中元)、赶马撒等地,为若柔人的籍居地。《云龙记往》记载中把表村等五寨和后来划属兰州的兔峨等七寨,统称“浪宋十二寨”,说明浪宋十二寨及腊哈、赶马撒等地是古浪峨人的浪宋部落的居住区域。兔峨若柔人实际属于浪宋部落,即是浪宋人,后来因为兔峨等七寨划归兰州,自成一个区域,居民又擅长种麦,因此改称“若柔”,即“麦人”的意思。所以我们认为兔峨的若柔人,云龙的浪宋人和泸水的浪速人,不仅同属一个民族,而且同是一个支系——阿昌族浪宋人支系。据我们了解,云龙县表村乡一带十多年前还有部份当地老人,能讲一些简单的浪宋语,但这些老人先后已经去世,会讲的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说明这个地区浪宋人除了很早迁走的以外,大部份已经完全与当地的傈僳族、白族和个别的汉族融合了。
第三,在泸水:从怒江西岸的上江富邦北上,直到双纳凹底的称戛,约直径70公里的地带,曾经是浪峨人部族——浪速人(自称朗峨)的迁居地。对于这个分析,我们在本调查资料之一中,已经提出了事实依据。
第四,在福贡:原碧江县所属的怒族(自称怒苏),我们认为他们也是古浪峨人的部族,属于浪宋人支系,怒苏的自称,系浪宋人先民迁入怒江以后,以地区的名称作为族名,它与浪宋人迁至恩梅开江的朗峨地区,即以朗峨自称,是一样道理。这一部份自称“怒苏”的浪峨人,他们现在居住在福贡最南部的匹河乡和子里甲乡的架努村,人口有6000人。关于原碧江境内的“怒苏”是浪宋人的分析,我们在兔峨调查中,搜集到一些口碑资料,其中流传在兔峨若柔人中的一个故事,可创作为碧江“怒苏”人与兔峨“若柔”人同源的佐证。故事大意是:从前,有兔峨若柔人俩夫妇到山上砍火山,把睡着的婴儿放在地边的树下,但他们休息时,才发现婴儿被飞来的黄蚂蜂叮死了。丈夫很悲伤,要寻到黄蚂蜂的窝,替儿子报仇。他就跟着蚂蜂飞去的方向追踪,翻过碧罗雪山,越过无数深沟大箐,来到碧江山头一座大悬岩下,终于发现蚂蜂窝就在大悬岩上,他就点了一把火,用长竹竿把火撑到大悬岩上,烧毁了这窝蚂蜂。这时火又把悬岩下的山草烧了一片,恰巧他身边的箭盒里还有几粒籼米,便将籼米撒到火烧过的地里。过了一季,再来到那里看时,发现撒下的籼米长得很好,结出了沉甸甸的穗子,他知道是个好地方,就把家口搬到那里住,后来生子生孙,在那里发旺起来。
根据调查,我们初步认为,古浪峨人中的浪宋人族群部落,包括若柔人、浪速人、浪宋人、茶山人、怒苏人、朗峨人,这个族群的人口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带,云龙县老末村以北至兰坪县中排、石登乡以南为一个居住地带,这个居住带在澜沧江沿岸,包括四个乡(兰坪三个乡,云龙一个乡),直径约200公里,现有人口约4万人,其中登记为若柔人(怒族)的人口有近3000人;福贡县子里甲乡架努村以南,至匹河乡以北,以及泸水县双纳凹底乡称戛村以南,至上江乡富邦村以北为一个居住地带,这个居住带在怒江沿岸,包括八个乡(福贡二个乡,泸水的双纳凹底、鲁掌、片马、六库、老窝、上江六个乡),直径约140公里,现有人口10万人,其中登记为怒苏人(怒族)的人口有9270人,登记为朗峨人(景颇族)、茶山人的人口有149人。
(四)若柔人的婚姻及家庭生活
兔峨若柔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
婚前男女社交比较自由。婚姻由父母决定。姑姨舅表婚从优,而严格禁止宗族内婚。婚姻先由男方父母请媒说亲,讲定财礼,然后择吉日举行婚礼。
提亲时,媒人带去酒礼,女方父母若接过酒礼,倒一些酒在祖先牌位前和三脚上,以火燃之(祭祖先、灶神),再与媒人共饮,这是表示同意了,随即就议定财礼。女方父母若不接酒礼,则表示他们不同意这台婚姻,媒人便知趣告退。
财礼以牛论值。四十年代前后才改变为直接货币支付。果力村一九四○年前后有一户娶亲,支付财礼大洋(银币)二百元。
迎亲时,男方请歌手、伴郎陪新郎同去迎新娘,到女方家里,双方歌手用傈僳调对歌。
送亲时,女方亲戚(新娘的舅舅、舅母或兄长)和歌手伴同新娘前往,到达男方家里,女方亲戚向男方家长郑重交代:“我们送来的姑娘,眼睛不瞎,手脚不瘸,四体周全,五官端正,现在成你家的人了,以后若是眼睛瞎了,手脚瘸了,也要你们负责到底。”意思是嘱咐男方,不能进行虐待。男方家长当面一一答应,表示一定以礼相待,请亲家放心,接着,双方歌手就用傈傈语对唱“和亲调”。乐师吹奏唢呐,敲铓锣,迎宾待客。
结亲当天,男方以佳肴美酒大宴宾客,并以酒多酒好为荣,待客时,将肉饭渗合,分为若干等份,分别放在簸箕里,客人各取一份自食。这种分食习俗,直到解放前夕依然盛行。
若柔人的家庭关系和谐、稳定,极少出现离弃和离婚现象。
非婚生子,一般不受歧视。
若柔人男子戴黑布包头,未婚男子包头垂缨,已婚男人将头缨收进包头里,穿圆领右襟上衣,着宽筒裤子,麻布衣料(民国时期以来逐步改穿保山元色土布),用半件黑布缠腰,常挎长刀一把。女人戴黑布包头,穿前短后长上衣,着长裤,系围腰,佩戴耳环、手镯、银、玉质料,妇女服饰与当地白族相似。
若柔人家家种麻,妇女擅长纺织麻布,产品有麻布衣服、织毯、口袋、背带等,间有条色花纹,美观,大方,耐穿耐用,受各族群众欢迎,产品以自织自用为主,一部份经销云龙、保山。现在穿着都为工业纺织品,但若柔人丧葬装殓时,必须用麻布织毯垫盖尸体,生活上又习惯使用麻布口袋和背带,因此现在还有少数若柔妇女纺织麻布,供应家庭生活需要。
(五)若柔人的丧葬和宗教习俗
若柔人家里死了人,丧家一面向亲友邻里报丧,一面为死者治丧装殓,棺木后面放一只“倒头鸡”,设灵祭奠。祭奠完毕,当天即出殡安葬。死者是高寿老人,有的停灵一天或两后出殡。
出殡前,请“捣吸”(巫师)为死者亡灵“引路”。“捣吸”于灵前洒祭后,用若柔语为亡灵唱“引路歌”。我们在鸡碧岚村,八十八岁的李正经老人专为我们演唱了“引路歌”,由退休干部李兆龙同志进行翻译,歌词大意是:
 “×××(直呼死者乳名),起来,起来喊两声你听不见,喊三声又多了。你是好人,上天要收你回去,地下要收你骨骸,我们祭了多少鬼也挽留不了你的命,没有办法了。东不要走,西不要去,送你回到祖宗住的地方去。后面不要挂念,子孙不要留念,前面的路打开掉,后面的路塞起来。一河一河的过,一箐一箐的走,过河的地方喝口水。经过纳辶登辶登磨、茂斯洛辶登磨、秦尼奥磨,这三处找得着吃的,肚子饿了自己就去找吃。前面经过峨皮、江末、鄙地纳(碧鸡岚)、堂武(兔峨)、阿早坦、阿比登、阿胶欧麦(丰甸河)、那马登、那登派、戛别空(肝比河)、戛别拱(干别村)、水三本(三塘水)、火及北(好地方)、斯背鲁背、后回讲(回子坪)、阿匝久(大华)豆香登(大休息处)、匝局时香登(大华小休息处),现在来到欧鲁普,这是祖先住的地方。后面不要想念,上头不要走,下头不要走,走中间的那条路,前面三代祖宗在迎你,他们挂着刀、扛着弩在接你,你的亲是那些人,你的戚是那些人。怪牛怪马怪牲畜随你带去,怪辣怪瓜怪作物随你带走,前头的路打开掉,后头的路塞起来。”
上述引路歌中的地名,都是兔峨到营盘大华的村庄、河流、山箐和山巅的名称。欧鲁普被当作“阴界”,引路即到此为止。“倒吸”引路到欧鲁普之前就要“返回”去,说明碧鸡岚若柔人的祖先原来居住的地点在欧鲁普山上。
引路仪式结束,随即起丧出殡。起丧前,屋内还要进行“撵鬼”活动,由巫师挥舞大刀,往屋里的四壁、门户、柜橱、床凳上都砍一刀,然后挥刀出室,以示把鬼“撵出”门。然后此人走在棺前,继续挥舞大刀在前面开路,遇有丛林杂树就砍一刀,出殡队伍跟在后面,一直到坟地。
殡葬方法区分死因及年龄,非正常死亡者,只能就地入殓,不能入户停灵。只能葬在祖坟墓地边角处或葬入乱坟岗。三十岁以下和老而无嗣者,死后葬在祖坟靠边地点。正常死亡者,按辈份和先后排列入葬祖坟。
殡葬后第三天举行成坟祭祀。亲戚好友带上礼物(鸡、小猪和酒等)前来参祭。“倒吸”主持祭祀,一一念出上坟亲友名字及礼品,“通告亡灵”。丧家将收到的鸡、小猪宰杀祭奠后,分别向送来猪、鸡的亲友回送一支腿子带回,其余用以待客。
若柔人崇拜祖先,每家正房火塘上方都设有祖先灵位,供桌,时常点香、供献茶、酒,节日献饭,视为圣地。家人不得随便接近,不让猪、鸡、狗窜到灵位前。这种情况,颇类泸水浪速人的“鬼房”,只是没有单独设立房子。
每家火塘上的三脚,被视为灶神,置放和启动都要择吉日进行祭祀,不能随便搬动,忌讳在三脚上烘烤鞋袜、倒水。不能敲打。过年,要以美酒佳肴祭祀三脚一次。
若柔人也信奉树神。各村寨一般都有一株共同的神树,每年集体祭祀一次。如兔峨村于每年正月初一日或十五日祭祀,是时,全村老小集中到神树下,杀猪宰羊,公祭一天,由“倒吸”主持祭祀,大家在神树下歌舞跳跶,有如节日和赶会一般热闹,祭祀的目的是祈求树神护佑全村吉祥如意,人寿年丰,六畜兴旺。这种祭祀活动,若柔语称为“阿拉西杯”。
若柔人有疾病,习惯请“倒吸”占卜。占卜用刀称“刃卜”或“刀卦”其方法是“倒吸”取来病人的头帕,在三脚顶上绕一绕,放在刀上捂一捂,然后用一根绳子将刀子两端系住,悬吊在两手间,念咒。念咒时,视刀子摆动的情况测定病人中了什么鬼邪,必须用什么东西和牺牲祭鬼除病。祭鬼方法大致是:中了一般的鬼邪,病情不重,由病家打一碗冷水饭,倒出门外“向鬼”就行,中了凶恶的鬼邪,病情较重,病家要请“倒吸”作法“撵鬼”,杀猪宰鸡作祭祀。村人也会闻讯来参加,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节木棍,跟随“倒吸”祭祀念咒,一个劲地往地楞上捣,捣动的声音震动村寨。“倒吸”口中念念有词,手里举着火把,在病人家里四处转,一边转,一边用从山上取来的朽松树粉末撒在火把上,腾起一团团火焰,以示“撵鬼”出门,最后把火把和剩下的松树粉末丢到村边路下,表示将鬼撵走了。当天参加祭祀的人共餐祭牺,有余下的牺肉要在火堆中烧毁,不能带回家里。
若柔人家里生了孩子,要杀口小猪,请“倒吸”为新生儿驱魔除邪。“倒吸”用煮好的猪肉和酒先在屋里祭祀,然后提一只白鸡爬上房顶。在房顶把鸡杀了,掀开房头板,从屋里把鸡丢下,如鸡脚朝屋外,即认为鬼邪已经离开这个家,祭祀有效;如鸡脚朝着屋里,则认为鬼邪还未离开,“倒吸”要将死鸡重新提到屋顶,念咒作法,再往下丢,直至鸡脚朝向屋外为止。
(六)若柔人的节日
若柔人的节日主要有:春节、七月十四祭祖、火把节、新米节、贺新房等。除新米节、贺新房为本民族传统节日外,其他节日与当地白族的习俗相似。现将本族节日及与其他民族的不同节日习俗记予下:
新米节:每年稻谷成熟时节,各家各户从先熟的田里割些稻子,舂成米,杀只鸡,做出第一餐新米,然后将第一顿新米饭和鸡肉喂狗,全家再共进新米饭。据说新米节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从前,地里的包谷株上还长稻穗,粮食丰盛,人们的生活富足,后来有的人变懒了,不勤劳了。个别妇女人见娃娃屙屎在铺上,懒得起来收拾,还顺手将床边的麦面馍馍抓来给娃娃揩屁股。天神发怒了,要惩罚这些懒人,一下子把地上的粮食统统收上天,一粒籽种也没有留下。人们没有了粮食,把树皮草根都吃光了,饿得发昏。狗成天朝天汪汪叫,把嗓子叫哑了,天神也没有给人类降下种籽。后来狗跳到了天上,向天神求情,讨回一穗谷种,人们就用这一穗谷种下种生产,这才有了粮食,从此人们勤劳耕种,有吃有穿,只是包谷上面不再长出谷穗了。人们为了报答狗的恩情,就把每年首先成熟的谷子割来,做成第一餐新米饭,首先拿一碗来喂狗,后来相沿成俗,就成为若柔人一年一度的新米节。
贺新房:若柔人的新居落成时,木垛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户,主人要杀一只鸡,请来“倒吸”祭新房,然后用斧头在木垛房的一壁砍开一个门洞,安上门板。当天,村里的人都自动前来祝贺,有的送鸡、有的送酒、有的送肉,一起集中在新房里,饮酒欢歌,用力地跳舞蹬跶,玩个通宵达旦。这一天,如果客人把新房的地板跳断了,主人还认为客人看得起他,跳得有力,因而感到格外高兴。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白天,家家户户提上鸡,拿上食物,到各家的庄稼地里祭谷神,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神灵保佑庄稼长得好,不受灾害,粮食丰收。晚上,各家按照当年下种的田地块数,划出同等数目的明柴,然后扎成一把,点上火,主人一面抽出一根点着的明子,一面喊出一块庄稼地名,祈告道:“在×××这块稼庄地上,鼠、雀、虫、螟不要吃、烧!”说完,将明柴打熄,再抽出一根明柴,为另一块地祈祷,如此周而复始,把所有的庄稼地祈祷一遍,再将打熄的明柴捆在一起,丢上房头,祭祀就告完成。接着全家饮酒吃肉,欢庆节日。
三、简短的结语
怒江州内的兰坪等地旧、新石器遗址的发掘和发源于澜沧江、怒江上游地区的浪峨人及其苗裔民族的发现,证明了怒江州在一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它并为云南西部为我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扶永发学说从人类学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兰坪澜沧江沿岸的若柔人作为古浪峨人的苗裔,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世守“古浪峨地”的唯一古老民族,因此成了浪峨人及其发祥地“古浪峨地”的“活化石”。若柔人历经沧桑,开疆劈土,人才辈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优秀成员。
藉此怒族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盛会在我州召开之际,特将我多年前对怒族支系若柔人的族源追踪考察资料整理于兹,谨供怒族学研究方面指正。
作者系怒江州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二○一一年一月
阅读次数:4811
发表评论:
现在有 0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标    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查看所有评论     
 
 上一篇文章: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律人类学
 下一篇文章:浅谈怒江怒族民歌的类型及特点
文章搜索
关键字:
天气预报
怒族歌曲-怒族服饰-怒族舞蹈-怒族节日-怒族酒歌-怒族文化-怒族研究-怒族自治县-飞来石-怒族乡-怒语-路怒族-怒族仙女节-怒族图片-哦得得-怒江
copyright © 2007 Nuzu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怒族人民信息港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怒江州福贡县民族生态园哦得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88626976  传真: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邮箱: odede@qq.com   滇ICP备0800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