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怒族文苑  >>>   少数民族和谐文化带给我们的思考
少数民族和谐文化带给我们的思考
本文由 怒族人民信息港 发表    来源:怒族人民信息港    2008/3/4 17:03:05  
本文由 李云保 发表    2008-2-22 13:20:01  来源:云南民族网


        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过去,联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云南省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和睦共处,善良纯朴,积极向上,这正是和谐文化的经典样本。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充分挖掘和发展民族地区和谐文化这一优势,更好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一个和谐文化的经典样本
        云南民族文化源源流长,各民族同根异流,源流交错,亲密相处,绘出了一幅“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社会景象,孕育了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生态和谐的思想。古老的东巴经《崇搬图》讲,人祖崇忍利恩与天女衬红褒白生下三个儿子,长子说的是藏话,次子说的是纳西话,幼子说的是白族话。类似的传说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可以听到。它反映出各民族都亲如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各具特色。如迪庆州维西县,一个乡镇就有好几个民族聚集区,各民族鸡犬相闻,密切交往,互相通婚,没有民族隔阂;很多地方,一个家庭拥有三、四种民族成份,能用三、四种民族语言交流,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很多少数民族保持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难相救”的社会和谐理念。又如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讲求出门则顺,入门为安,天地人合风格,白族在节日之际,家家户户门前摆满鲜花,美化绿化庭院。彝族的“插花节”,要采杜鹃花美化环境。傈僳族的“温泉歌会”,群众要沐浴净身,才参加节日活动,民族传统节日中表现出的净化心灵、美化环境的良好道德风尚,渗透着心态平和、与自然和谐的情感和地方民族特色。再如,瑶族有“万树千棕一世不穷”,傣族有“地好因有草覆盖,草茂因有土肥沃”的维护生态平衡,万物有灵,保护自然的生态朴素观念,蕴藏着生态和谐的思想。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到迪庆高原的香格里拉,怒江大峡谷到路南石林,丽江古城东巴经到楚雄彝族太阳历,大理洱海蝴蝶泉到昆明西山睡美人,其生态景观和历史传承中包含朴素自然、艰苦奋斗、兼收并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华,透露出皈依大自然的和谐文化氛围。这是25个少数民族创造的和谐文化,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凝聚力量。
        党的十六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各民族地区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作出的部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了以 “除陋习,树新风”、“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各族群众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近年来,大批更加符合和谐精神、体现和谐理念的优秀民族文化产品推出,让人欢心鼓舞。如《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 勐巴拉娜西》、《云岭天籁》等一批带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精品推出,经受住市场考验,并获得巨大成功。一批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学、舞蹈、音乐、电影、戏剧等艺术门类在近年来全国性重大文艺赛事活动中获得大奖,涌现出一批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陶冶情趣、愉悦身心、营造和谐。

        二、建设和谐文化面临的阻力
         云南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展现无穷魅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阻力。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多方面与国际接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相互交融等复杂形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既拥有多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也面临着正确引导多样性文化异彩纷呈的艰巨任务;既有对外文化交流的区位优势,也面临着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严峻挑战。传统文化加速流失,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伴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和高楼林立的城市,神秘的泸沽湖女儿国,渐渐离去的黑井古镇,沧凉的茶马古道……已经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裂变和嬗变。我省很多少数民族发展落后,有的民族逐渐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了信心,产生自卑心理,盲目模仿内地生活方式、穿着礼仪的倾向,致使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歌舞、民居、礼仪习俗、生态文化甚至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多民族同根意识、原生态文化等,都出现流失加速的危机。云南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传承下来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风雨飘摇,民族文化艺术无人传承。据省民族工作部门统计,云南无文字民族的优秀民间艺人现存仅500多人,绝大部分艺人风烛残年,而他们的传承人至今尚无着落,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将濒临绝迹的危险。

         三、让民族和谐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给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合理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创造出来的社会和谐理念和生态和谐思想,用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推动全省各民族共同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加快云南建设文化大省步伐。
       1、发展民族和谐文化,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恩格斯认为,民族精神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同样的特质。荣格认为,世代累积起来的集体原始意向蕴藏在人类心灵深处,对精神发展起着最大的作用。大力倡导和发展民族和谐文化,培育各民族的和谐文化精神,尤其是把潜藏在各民族内心深处那种“同耕共炊、纯朴善良、兼收并蓄、天人合一” 社会和谐文化理念和生态和谐思想引导和发展好,反对“山头意识”和“民族狭隘”思想,培育坦诚、宽容、大度、开放的社会心理,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互相体谅、互相帮助的社会风气,筑牢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石。
        2、落实各民族文化发展权力,满足各民族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云南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建设民族大省的瑰宝。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带有色彩、伴着音乐、流淌着、激扬着和谐文化生命的圣地。许多地方既有“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美景,更有那霞郎、雯姑为爱情而跳潭化蝶的美丽传说。正是这种神秘、奇异、罕有的自然景观和美丽神化,衍生了许多优秀民族文艺作品,如傣族叙事长诗《邵树屯》、撒尼抒情长诗《逃到甜蜜的地方》等。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重视整理、翻译好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学、文艺作品,特别是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如怒族、德昂族、拉祜族流传下来的文学、文艺作品,提升民族文学、文艺影响力。利用民族文化载体,开展群众性喜闻乐见的活动。利用各民族节假日,组织一些民间自编自唱的民族舞蹈、赛歌会、服饰表演等,让各族群众在欢快的节日活动中,体会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云南这片美丽的热土。
        3、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全面提升云南文化竞争力。民歌《小河淌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已传唱海内外;影视作品《五朵金花》、《阿诗玛》、《孔雀公主》等优秀影片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彰显了云南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也给我们作出榜样。当前,必须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内涵,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反映时代风貌,有较高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特色品牌。集中优势打造“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七彩云南”品牌,推出原生态文化盛典。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通过民族文化品牌及标志性文化设施等,全面提升民族文化大省形象。
        4、建议把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纳入政府应提供公共产品中来保护,让民族文化“瑰宝”永续传承。有人感叹:“老辈子所熟悉的那些带有民族特色文化名城的景致消失了,新的文化景观也看不出更好的景致”。由于对旅游的迎合和对历史风貌保护的曲解,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正冲淡着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如在傣族地区,大量的傣家的竹楼正被一幢幢砖瓦房所取代。如基诺族,由于传统的上新房、过年、成年礼等一系列仪式已从1959年起革除,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断,通晓民族传统历史、习俗的世代口耳相传的基诺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人寥寥可数。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与生命过程相伴随的基诺族歌舞有可能若干年后消失。全力以赴挽救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刻不容缓,建议政府投入一定资金保护和抢救这些“文物”,积极创建特有民族文化保护区,特色民族文化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培养一批民间大师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确保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艺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5、加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力度,让民族文化更加广泛。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由于有了语言而得以表达和传播,文化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得到发展。我省的民族语言流失加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长时间以来,少数民族的教育采用的是和内地一样、内容相同、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加之学生今后考初中、高中、大学必须通过汉语考试,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习惯了民族母语,导致教学语言和民族语言相抵触,致使民族学生语文成绩上不去。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好汉语,从小不允许孩子学民族语言,导致会讲、懂民族语言的学生越来越少。加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力度,让更多的人既能讲汉语,又能讲民族语,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阅读次数:2557
发表评论:
现在有 0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标    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查看所有评论     
 
 上一篇文章:一个民族的科技进步怎么衡量
 下一篇文章:峡谷的声音
文章搜索
关键字:
天气预报
怒族歌曲-怒族服饰-怒族舞蹈-怒族节日-怒族酒歌-怒族文化-怒族研究-怒族自治县-飞来石-怒族乡-怒语-路怒族-怒族仙女节-怒族图片-哦得得-怒江
copyright © 2007 Nuzu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怒族人民信息港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怒江州福贡县民族生态园哦得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88626976  传真: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邮箱: odede@qq.com   滇ICP备0800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