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怒族研究  >>>   怒族概况
怒族概况
本文由 怒族人民信息港 发表    来源:怒族人民信息港    2014/10/11 12:50:30  
 
 
第一章  怒族概况
 
第一节  族称族源
  
一、族称
怒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属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福贡、兰坪、泸水四县。另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察隅县也有少数怒族分布。怒族因其内部各支系分布地域的不同,也就有了各种不同的自称。分布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怒族自称“怒苏”(nu42  su33),分布在福贡县上帕、子里甲等地的怒族自称“阿侬”(a33  no42),分布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自称“阿怒”(a33  nu42),而分布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的怒族和泸水县鲁掌镇的怒族则自称“若柔”(zo33  zo21)。
贡山县和福贡县的怒族在其自称中都有一个“怒”或近似“怒”的“侬”的发音,而“怒”、“侬”皆为“黑”之意,是崇尚“黑”并以黑为贵的群体。根据自称的发音和民族学家、史学家对怒族各支系族源的研究,在征得本民族代表同意的基础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首先把自称为“怒苏”、“阿怒”、“阿侬”的各支系群体正式确定族称为“怒族”。其次,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又把分布在兰坪县兔峨乡和泸水县鲁掌镇自称为“若柔”的支系(“若”意为“小麦”,“柔”即“人”或“子”,因其发音与古代 “庐鹿”、“若苏”相近,对古代彝族先民、“怒苏”先民与“若柔”先民在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和语言上的亲缘关系、与“怒苏”在分布空间的邻近关系等)也划归为怒族。
二、族源
怒族也如同中华民族中的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其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怒族是今云南省境内怒江、澜沧江北段的古老民族,这一点既由怒族民间世代相传口碑材料和周围其他兄弟民族的迁徙传说所确认,也为考古发掘和国内许多民族学、史学界专家的系统田野调查分析研究所证实。
要弄清楚怒族这样一个人口不多分布又广、古代典籍文献中又少有记载的民族的族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内关注怒族族源问题的专家学者很多,且先后发表了诸多见解。归纳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三种:
(一)来源于古氐羌部落群的一支。分布在福贡县匹河乡自称“怒苏”的怒族,从他们世代相传的口碑材料中得悉,远古的时候,他们的祖先是自青海湖一带逐水草而居,经过漫长的游牧生活,进入青川交界地,又跨越金沙江进入丽江一带,然后又经剑川北部来到兰坪的澜沧江两岸暂居,随后再翻越高黎贡山到达潞江两岸(“潞江”后因有“怒苏”、“阿怒”定居而其北段又称为“怒江”)。“怒苏”的这一西迁线路与大部分古氐羌族群西迁线路相吻合。 “怒苏”中曾经历了漫长的父子连名制的历史。“怒苏”老人按父子连名制的习俗能流畅地背诵64代族谱。而这一习俗与我国分布在大、小凉山的彝族的父子连名制完全相同。这也证明了“怒苏”作为古氐羌族群的一支,与彝族中的“诺苏”有着密不可分的同源关系。
(二)来源于古代庐鹿蛮的一支。根据《元史·地理志》第十三卷记载,唐宋时期在“兰州”(“兰州”相当于今日兰坪县的一部分)和今日云龙县澜沧江沿岸居住着“庐鹿”蛮部。“庐鹿”蛮部由唐时的南诏一带向北迁徙进而来到云龙、兰坪的澜沧江两岸,这与当时的政治、军事活动有关。但自元代后的明、清两代的文献史志中却没有“庐鹿”蛮部下落的交待。然而,就在这个时期,在今永坪、云龙、兰坪等县的澜沧江沿岸却出现了自称或他称为“若柔”、“若得”、“浪速”、“腊斯”、“老本地人”等的群体。而今日居住在兰坪县兔峨乡境内的“若柔”、“若得”所使用的语言与一百年前今云龙县表村乡澜沧江沿岸居民所使用的语言是相通的[①]。而且“若柔”老人讲述,他们是当年“红旗白旗”乱的时候从大理经云龙县长兴(即十二土巡查,又称十二关)逐渐来到兰坪县的兔峨地区的。这些情况表明古代迁入这一代的庐鹿蛮部的后裔在后来与白族、傈僳交融中也有少部分自称或他称“若柔”、“若苏”、“若得”、“浪速”、“腊斯”、“老本地人”等的群体相对独立、自成村落的形式得到了延续,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歌舞礼仪已保存甚少,因为白族、傈僳族的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空前而广泛的。由此推断,今日居住在兰坪县兔峨乡一带的怒族“若柔”与古代“庐鹿”蛮部有着更为直接的亲属关系,是他们的“后裔”。除此之外,“若柔”人的源流问题有的学者也提出过另外的一些见解。
(三)顺怒江南迁,怒江北段沿岸古老的土著群体。如今生活在贡山县和西藏察隅县察瓦洛乡的自称“阿怒”的怒族,主要与藏族、傈僳族和独龙族杂居或相邻而居。古代文献中或本民族的口碑里都没有“阿怒”迁徙的记载和传说。他们认定自己从来就是怒江北段最古老的土著居民,而今分布在福贡县上帕、鹿马登、子里甲一带的自称“阿侬”或“阿龙”的怒族当是从贡山顺怒江南迁而来的。因为他们的语言与贡山的“阿怒”比较接近,而与匹河的“怒苏”却较远。
综上所述,“怒苏”、“若柔”、“阿怒”、“阿侬”也就成了族源各异的同一民族了。
 
第二节  人口状况
 
一、人口数量呈缓慢发展态势
建国之初(即1953年),怒江州的怒族人口是12736人,到1964年为14486人,11年增加了1750人,年均增长159人;到了1982年怒族总人口为21959人,18年间增加了7473人,年均增长约415人;又到1990年全州的怒族总人口又增至25830人,8年间又增加了3871人,年均增483人;再到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州的怒族人口是25969人,10年间仅增139人,年均增近14人。而从1953年到2000年的47年中,州内的怒族人口从12736人增至25969人,净增13230人,年均增281人。
从以上发展态势中我们看到,在1953年—2000年的47年中,怒族人口发展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轨迹:1953年至1964年这11年年均增159人;1965年至1990年这26年中,年均增436.3人;而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中,年均仅增139人(见附表1[②])。
 
表1 1953—2000年间全国及怒江州怒族人口增长概况表
                                                        单位:人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的
2000年
全国
不详
15 047
22 896
27 190
28 759
怒江州
12 736
14 486
21 959
25 830
25 969
福贡县
2 735
3 779
6 097
16 642
16 752
碧江县
4 910
5 161
7 779
贡山县
3 152
4 144
5 714
6 339
6 289
泸水县
69
507
890
1 298
兰坪县
1 316
1 333
1 862
1 879
1 988
注:碧江县于1986年撤销,故1990年以后无数据。
 
我们初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其一是1953年至1964年的这段时间,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还很低(据分析,建国前怒族地区的新生婴成活率还不到47%),怒族的人口出生率和成活率仍处在缓慢提高的阶段。这个时间还碰到1958年起的大跃进和六十年代初叶的全国经济异常困难,加之1964年后的“四清”运动等导致少量怒族人口出境谋生的现象。其二,1965年至1990年这26年中,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在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生育工作也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人口长幅较快。相反,人口的质量也不高。其三,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1年以后,外出打工的怒族青年有增无减,远嫁他乡的怒族女青年也有增无减;又因国家计划生育法规的有效贯彻和怒族群众计生意识的日益增强,这是这后十年怒族人口发展速度放慢发展趋势走低的主要原因。
二、人口分布呈大聚居、小杂居向小聚居、大杂居过渡的格局
从本民族的口碑材料和史学家的调查研究表明:怒族是澜沧江、怒江两岸的古老居民。根据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老人背诵,他们已在怒江流域居住了64代,每代按25年计,也在此生活了1600多年。贡山的怒族中没有在此居住了多少代的传说,也没有从何地迁徙到此处的传说,换言之,他们是最早在此居住的群体。兰坪县兔峨乡的怒族,他们既是古“庐鹿”蛮部的后裔,那也是从唐代就来到今天的兰坪县境的澜沧江沿岸了。在这种时候,他们几乎是处于一个民族的先民独居澜沧江,怒江两岸的大聚居的格局。随着元、明、清以后傈僳族、白族、汉族、阿昌族、景颇族、傣族、藏族等民族先民的迁入,才逐步形成了怒族现在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形成了以怒族为主的村落和怒族与傈僳族、白族、藏族等民族杂居的村落并存的格局。
怒族是怒江州的特有民族。无庸置疑,怒江州是我国怒族的大本营(怒族人口的分布情况,以1990年和2000年的全国两次人口普查数为例(见附表2[③])。
 
表2  1990年及2000年怒族人口分布概况表
                                               单位:人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
总人口
全  国
27 190
13 694
13 496
28 759
14 857
13 902
云南省
26 667
13 508
13 159
27 738
14 467
13 271
怒江州
25 830
13 080
12 750
26 670
13 950
12 720
泸水县
895
451
444
1 298
766
532
福贡县
16 706
8 464
8 242
16 783
8 709
8 074
兰坪县
1 879
1 008
871
2 076
1 118
958
贡山县
6 350
3 157
3 193
6 513
3 357
3 156
 
资料来源:1990年及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自1986年怒江州的碧江县撤销分别并入福贡县和泸水县后,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为例,现今福贡县是我国怒族人口最集中的县,该县怒族人口为16783人,占全国怒族总人口的58.2%;而福贡县的匹河乡也是全国怒族人口最集中的乡,其怒族人口为9428人,占全国怒族总人口的32.69%,而匹河乡也是全国唯一的怒族乡。
三、人口性别比例呈基本平衡协调的关系
无论是建国前还是现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各地怒族中并不突出,更不会有鉴别胎儿性别,丢弃或溺死女婴的恶毒现象。一部分家在农村的怒族育龄夫妇甚至朴素地认为生男生女这是天赐的,应当尽心哺育才是。随着怒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广大怒族育龄夫妇科学生育观念的确立,怒族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接近13‰,新生婴成活率高达95%以上。在怒族人口中各个年龄组的比例和男女性别比例呈现基本平衡协调的关系,人们的平均寿命由建国前夕的40岁左右提高到现在的60岁左右(见附表3[④])。
 
 
 
 
 
 
 
 
 






第三节  历史沿革

 
     怒族人口不多,但族源却比较复杂,分布较广。除“阿怒”、“阿侬”只有创世传说而没有迁徙传说外,“怒苏”和“若柔”自古迁徙线路都较为复杂。就怒族曾经迁徙居住和现在的分布地域看,其历史沿革也就显得多变而复杂。从我国自古至今的行政区划来观察,怒族在西汉时主要属益州郡;魏晋时归云南郡,西河郡、永昌群;唐代受治于云南南诏;宋时则受大理政权管辖。在大理国时期,在今兰坪一带设澜沧郡,后改设兰溪郡,辖兰坪、福贡等地。到了元代,大部分怒族地区属丽江县云龙巨甸军民府;而明朝则归属于丽江木氏土司统治,自清代改土归流后也主要归属丽江府。具体讲,兰坪和碧江一带的怒族主要受丽江木氏土知府及其下属的兰州罗氏土知州统治管辖,福贡、贡山一带的怒族则受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管辖。另外,贡山北部的怒族又分属于察瓦龙藏族土千总和喇嘛寺管辖。1911年即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先在兰坪设立了兰坪县,后又在贡山菖蒲桶、福贡上帕和原碧江县的知子罗建立了三个殖边公署,到1913年时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了怒俅殖边总局,怒族地区基本分属于这些地方行政机构管理。又到1933年,又改称贡山、福贡、碧江设治局,并与兰坪县一同隶属于丽江行政公署。1949年后,怒江地区和平解放,新中国废除了设治局,改建立县级人民政府,在党的领导下,怒族人民欢欣鼓舞,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登天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10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隶属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历朝历代倍受压迫、统治的怒族人民,从此当家作了主人。
 
第四节  生态资源
 
怒江州是我国怒族的大本营,怒江州所辖的四个县,即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泸水县(泸水县的怒族来源有二:一是清朝光绪年间从今兰坪县兔峨陆续迁入,后自成一个“若柔”人村寨——泸水县鲁掌镇水利寨;二是1986年碧江撤县后被拼入泸水县的“怒苏”)、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都有怒族分布。各地怒族大都居住在海拔1300米至1900多米的怒江、澜沧江两岸的江边冲积扇小块坝区和山腰台地上。怒族居住的地方依山傍水,眼前两江奔流,村旁鸟语花香、溪水潺潺;身后万木葱茏,林海莽莽,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资源极为丰富。
一、矿产资源
云南省怒江州各县地质结构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各种矿产资源富集,种类齐全,是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三江”的重要成矿带。怒江州各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据初步勘探,已发现各种矿藏28种,矿床点294个,其中小型以上矿床27处。主要金属有铅、锌、银、铜、铁、锡、金、钨、铍、汞、钼、铂、镍、锑等。
兰坪县金顶铅锌矿床是世界特大型的铅锌矿床之一,现已探明铅金属总储量253.36万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6,锌金属总储量1277.78万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3,潜在经济价值1000亿元以上,铅锌矿还伴有大量的镉、锶、铊、镓、银和硫磺铁矿、石膏、重晶石等共生矿产。此大型矿床现由四川宏达集团、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四方联合开产,并由宏达集团控股。
怒江有巨大的大理石、花岗石矿产储量。主要分布在320.4公里长的怒江峡谷两岸。其中大理石储量达43.7亿立方米,花岗石储量达125亿立方米,潜在经济价值在1000亿元以上。主要品种有汉白玉、羊脂玉、雪花白、雪里翠、贡红、贡翠,墨玉石和印度红等。为了开发上述优势资源,先后于1982年、1985年兴建了贡山大理石厂和福贡大理石厂。两个厂的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泸水县境内有丰富的硅矿资源,现已有国内6家硅业企业入驻泸水,一个新兴的泸水硅工业基地正在崛起(眼下怒江州与英国的开发商正在商谈大规模联合研发事宜)。
二、水能资源
怒江、澜沧江两大河流都流经怒族居住地区。怒江在怒江州境内流长316公里,天然落差640米,河道平均坡降为2‰,年平均产水量为87.53亿立方米,加上从西藏入境水量408.9亿立方米,共计496.43亿立方米,流出境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664立方米/秒。按可利用率84.4%计算,水能蕴藏量为741亿度/年,根据设计资料,可在怒江州境内建一库四级的大型梯级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180万千瓦。目前开发怒江水电的工作正加紧筹备。
澜沧江在怒江州境内河长13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年平均产水量为24.58亿立方米,加上从维西入境水量265.21亿立方米,共计289.79亿立方米,流出境的多年平均流量为943.7立方米/秒,按可利用率90%计算,水能蕴藏量为92.2亿度/年。可开发建设大型梯级电站。目前,怒江州境内澜沧江段的水电开发工作正加紧推进,兰坪澜沧江黄登电站建设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兰坪澜沧江大华电站建设前期工作正在筹备。除两江之外,怒江州境内还有流量在0.3立方米/秒以上的一级支流83条,水能蕴藏量为16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为70万千瓦。
三、生物资源
我国怒族分布最多的怒江州属泛北极植物区系和古热带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是中国喜马拉雅山植物亚区。高山、大江自北向南纵横的地形有利于古热带植物区系泛北极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峡谷地貌成了许多植物在更新世冰期时的避难所,保存了生物演替系列上的许多古老珍稀植物种群和许多特有的植物群落,孕育出许多特殊植物种类,所以州内植物成分新老兼备、南北混杂、丰富多彩,容纳了寒温性、温性、暖性、暖热性等植物类型,成为地域性植物类型组织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植物带谱成为我国从南到北的缩影。怒江州因此被誉为植物王国的明珠、天然植物的基因库,长期以来为国内和世界各植物学研究者所瞩目。怒江州特殊的自然环境为各种动物生长繁衍提供了适应条件,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丰富的生物资源,营造着怒江大峡谷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州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已知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个科、680余属、3000多种。仅国家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泸水县境内就有高等植136个科1569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占世界裸子植物科的1/3。1992年5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恒教授编著出版的《独龙江地区植物》一书,总结了我国1937年以来的历次调查记录和植物标本,系统地介绍了独龙江地区已知的植物199科2278种(和变种),其中蕨类植物41科275种,种子植物158科682属2003种。这些植物里的贡山秋海棠、贡山蒲桃、独龙杜英、星木猴欢喜、独龙石楠、俅花石楠、独龙江柳、冷当柳、独龙大包兰、云南单枝竹等40多种为新发现的新种,还有小果独龙常山、独龙菝葜等新变种,仅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泸水、福贡、兰坪境内的特有植物就达140多个。
天然分布的国家级保护植物在怒江州有42种(多数为乔木树种)。一级保护植物有距今两亿三千多万年古代真菌植物的孑遗,被称为陆生植物活化石的桫椤(俗名树蕨),我国特有的珍稀孑遗裸子植物树种秃杉(又名槠杉)。二级保护植物有贡山三类杉、澜沧黄杉、十齿花、大树杜鹃、鹅掌楸、水青树、珙桐、董棕、星叶草、云南黄连、香果树、伞花木、云南山茶花、野茶花、野茶树、领春木、铁力木等十多种。三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云南榧、华榛、千里榄仁、雪莲、硫黄杜鹃、延龄草、粘木、长喙厚朴、天麻、皱叶乌头、胡黄连、杜仲、楠木、桢楠、大果青冈、红椿等22种。
分布于州境内的著名观赏植物有:报春花59种,绿绒蒿6种,百合科8种,龙胆科34种,禾本科67种,菊科41种,兰科植物兰花就有148种。著名的兰花有:独占春、万带兰、杏黄兜兰、彩云兜兰、素馨兰、雪兰、莲瓣兰、虎头兰等。怒江州是我国大三名花之一——杜鹃花的起源和分布中心带,也是杜鹃花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一,已知进内分布的杜鹃花有122种,常见的有大白杜鹃、马樱花、红花杜鹃、杏黄杜鹃等名贵品种,另外还有木兰科植物,木兰花近20种。
食用植物有食用菌、蕨菜、野蒜、竹叶菜、山药、地衣、树衣等。食用菌有松茸、羊肚菌、猴头菌、香菇、金耳(黄木耳)、银耳(白木耳)、牛肝菌等数十种。
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蕴藏量丰富。据1984年至1988年普查,已知中药材资源356种,其中药用植物有314种。全国药材资源76个重点保护品种,怒江州有51种。全州中药材总蕴藏量为9594484公担(1公担=100千克),药用植物蕴藏量为9546487公担,占总蕴藏量的99.5%。珍稀名贵药材为3541489公担,有85个品种蕴藏量在1—10万公担之间。癞头参蕴藏量45万公担,黄舍、翻白叶、三棵针蕴藏量21万公担,草血竭蕴藏量11万公担。
怒江州不仅野生药用植物丰富,家种药材也有一定发展,当归、杜仲、云莲、胡黄连等也正在扩大种植面积。
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各种经济林果生长提供了广泛的适宜环境。果梅、木瓜、漆、核桃、厚朴、樱桃、花椒等分布于各地。许多经济林木种植历史悠久,碧江金漆、福贡油桐、福贡匹河老母登茶、贡山丙中洛瑞士板栗、片马白花木瓜、果梅、兰坪兔峨依主梨、腊马登石榴、中排黄果等优良品种在各地建园推广,并已形成一定规模和拳头产品,远销省内外。目前已有人工营造红豆杉药用基地上万亩,红豆杉的种植、加工将会成为重要产业之一。
怒族分布地区几种主要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生产开发情况如下。
甘蔗主产地为泸水县南部的河谷和半山地带,民国时期已有零星种植,1956年种植面积扩大为1000亩,引种台糖134优良品种后,亩产提高一倍。种植面积扩大为2000—3000亩。近年来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近20,000万亩,年产甘蔗近50,000吨。
怒江的怒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特别善于栽培漆树,生产漆蜡和生漆。漆籽榨出的漆蜡(又称漆油)是怒江境内人民喜欢食用的木本油料之一,全境都有生产;生漆是工业和建筑原料,主产于泸水县的白族、怒族、傈僳族杂居的洛本卓乡。当地所产的生漆以漆膜坚硬、干燥快、光泽艳丽、密封性能好,用此漆刷出的家具表面耐磨、耐冷热、耐腐蚀、耐溶剂、绝缘性能好等特点而深受用户欢迎。洛本卓所产的“碧乃金漆”,以其优良的质地享誉全国。怒江的生漆销量最高年达45吨。目前,一个以高科技手段加工提纯漆腊拥有数千万资产的企业——怒江大峡谷生物城已建成投产,该企业新研发的“中国木腊”属高档次的化妆品原料,倍受国际市场追棒,眼下正与欧洲同类企业商谈大规模联合研发“中国木腊”的相关事宜。
油桐于民国时期引种,以后逐渐推广到全州各地。主产区在怒族聚居区的福贡县。该县是云南省油桐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州年产油桐6000至8000吨,主要用于生产高级工业用油。
核桃是怒江州的怒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主要食用油料,境内各地均有栽种,品种有铁核桃、夹棉核桃、泡核桃3种。1964年开始引进新疆核桃,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年产量由80年代的1300吨,增加到现在的8200多吨。
板栗经济价值较高,怒江州内怒族分布的各县均有零星栽培,品种较杂,唯有贡山县怒族聚居地之一的丙中洛乡的“瑞士板栗”(清朝后期天主教神甫由瑞士引种种植而得名)果型大,味佳美,为州内的优良品种,已列入贡山县重点开发项目。全州各品种的板栗产量由80年代的22吨,增加到现在的180多吨。
依主梨是怒江州的优良地方果品,因产于兰坪县怒族聚居的兔峨乡江末村依主村而得名,果品具有果型大、端正、果核小、内质细嫩、酥脆可口、晚熟、易贮藏的特点。1989年,依主梨生产列入“云南省1989年第二批星火计划项目”,兰坪县建立了15个定点生产依主梨育苗圃园。1987—1990年先后推广栽培依主梨27000株。依主梨的年产量逐年增加。
怒江州怒族地区人工栽培茶树始于50年代,茶叶品种有凤庆大叶茶、本地野生细叶茶两种,开始在泸水、兰坪试种,60年代在全州推广,1970年全州茶园面积发展到1824亩,年产茶6.7吨,1995年茶园面积扩大为5565亩,年产茶叶47吨。截止2010年上半年,茶园面积已达14,000多亩,茶叶生产已逐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经营项目,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其中泸水县六库镇的瓦姑茶(瓦姑村委会里也有一个怒族聚居的自然村叫三家村)享誉全州,福贡县匹河乡怒族乡的老母登茶、贡山县的独龙茶,分别创出了名牌,行销州内外。
四、动物资源
怒江州特殊的自然环境为各种动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适应条件,这里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多次考查,怒江州境内已知鸟类284种(鸟类中有32种为中国保护候鸟,8种为世界濒危种),兽类128种,爬行类动物30种,两栖类动物30种,鱼类44种。国家保护的动物,怒江州境内分布有61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20种,二类保护动物41种。中国最珍贵稀有的动物戴帽叶猴、羚牛、赤斑羚、大鼯鼠、黑鹇、灰腹角雉等主产于怒江州;濒危动物王锦蛇指名亚种、熊猴、滇金丝猴、中国穿山甲、云豹、印支虎、黑麝、菲氏麂、血雉、白腹锦鸡等55种也分布于怒江州境内。
据1979年怒江州森林病虫害普查记载,全州有森林昆虫20目、141科、1021种(含未定名称),云南省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处杨道生先生还在怒江州境内收集到蝶类昆虫9种45属62种。怒江州境内已知的爬行动物有30种,分隶2目6种19属,有高原蝮、美姑脊蛇等。已知的兽类资源有128种,隶属9目27种,主要有野牛、野驴、羚羊、岩羊、小熊猫、小灵猫、孟加拉虎、龟纹豹、金钱豹、黑熊、旱獭、金丝猴、白眉臂猿、穿山甲等。已知的鸟类资源有284种,分隶41种138属主要有孔雀、绯胸鹦鹉、红腹角雉、火尾绿眉、乌鸡、太阳鸟等。
为了保护怒江州的动植物资源,国家已将泸水县和保山市毗连的高黎贡山地段,以及泸水、福贡、贡山县境内的碧罗雪山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27万亩,被保护动植物有1500多种。
五、森林资源
怒江州境内森林主要分布在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山脊两侧,澜沧江云岭山地的中上部和担当力卡山东侧的深山峡谷之中。全州有林地面积64.8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4.1%;灌木林地16.344万公顷,覆盖率11.1%。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总覆盖率55.2%。在有林地面积中有用材林7.385万公顷,防护林35.002万公顷,薪炭林0.272万公顷,经济林0.631万公顷,特种用途林20.07万公顷,竹林1.299万公顷。用材林树种以冷杉、云南松、云杉、铁杉为最多。
全州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4551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林蓄积量13804万立方米,疏林蓄积706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41万立方米。
怒江州的林木平均生长量为213.79立方米,森林综合生长率为1.33%。其中林木平均生长量201.14万立方米,疏林生长量11.84万立方米,散生木、四旁树生长量0.82万立方米。年平均每公顷生长量为3.29立方米。
全州优势树种主要有云南松、冷杉、云杉、铁杉、华山松、落叶松、高山松、桤木、桦木、油杉、秃杉、山杨、高山栲、栎类及软硬阔叶树等。特点是林木种类丰富,森林类型多样;森林分布不均衡;天然林多,人工林少;成过熟林多,中幼林少;防护林多,共35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54%;用材林少,有7.38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11.4%。
全州特种用途林(自然保护区)323685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22%,占云南省境内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4多。林内完整的植被垂直景观和多种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珍稀濒危植物及多种珍稀动物种群,可为教学、科研提供不可多得的良好场所,也是可开发的旅游资源。
六、自然保护区
怒江州境内自然保护区有两个,一个是国家级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一个是怒江自然保护区,原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7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18315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8.45%,占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86%。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西部,地处保山、腾冲、泸水三县的结合部,地理位置为东经98°34′—98°50′,北纬24°56′—26°29′,东西宽约9公里,南北长约135公里,面积为12390公顷(怒江州境内泸水部分为42882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完整的植被垂直景观和多种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及多种珍贵野生动物。
在总面积中,有天然林92237公顷,竹林3926公顷,疏林2676公顷,灌木林9433公顷,无林地12426公顷,非林地3202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000万立方米。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垂直森林带谱保存完整。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5.2%,是云南生长最好的林区之一,被誉为“绿色宝库”。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裸子植物4种,占世界裸子植物科的1/3;高等植物有150多种、500余属、1000多种,其中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药用价值的植物。泸水县境内高黎贡山保护区面积为42882公顷,有林地39006公顷,无林地882公顷,宜林荒山8360公顷,采伐迹地46公顷,水域120亩(听命湖面积),未利用林地2986公顷。覆盖率为90.96%。已知有高等植物136个科1569种。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冷杉、铁杉、高山栲、江栲、滇青冈、栎类、山花等一百余种。
珍稀植物有: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树蕨)、秃杉;二级保护植物鹤掌楸、杜仲、大树杜鹃、长蕊木兰、木莲、水青树;三级保护植物曲枝圆柏、云南铁杉、怒江红杉、白克木、厚朴、云南樟、大百合花及兰科花卉等。
保护区内香料植物有香樟、香白珠、香絮、木姜子;药用植物有酸木瓜、甜木瓜、黄连、木香、天麻、当归、竹子参、紫金龙、雪茶、虫草等。
保护区动物资源:兽类140余种,其中珍稀动物有蜂猴、猕猴、灰叶猴、熊猴、红面猴、黑叶猴、白眉长臂猴、小熊猫、小灵猫、大灵猫、云豹、金钱豹、印支虎、毛冠鹿、水鹿、苏门羚、青岩羊、穿山甲、水獭、麝、巨蜥、蟒蛇等30余种;珍稀鸟类有红腹角雉、白尾梢红雉、绿孔雀、白鹇、血雉、红腹锦鸡、原鸡、锦鸡、鹦鹉等十多种。
怒江自然保护区  怒江自然保护区位于横断山脉西部,地理位置为东经98°04′—99°02′,北纬26°23′—28°24′,跨怒江、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保护区分为北(贡山)、南(福贡、泸水)两片。北片东起闪打村后怒山(碧罗雪山)顶,与维西接壤,西至独龙江西面担当力卡山脊与缅甸接壤,北与西藏相连,南以打****大梁子为界,面积237585公顷;南片面积137848公顷。总面积375433公顷。其中天然林148764公顷,疏林地52213公顷,灌木林地29982公顷,无林地22732公顷,非林地121742公顷;整个保护区活立木蓄积47198385立方米。
保护对象主要是珍稀濒危植物、特有的森林类型和多种珍稀动物种群。
怒江自然保护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地跨两个植物地区。以高黎贡山为界,东为横断山地区,西属东喜马拉雅地区。高山大川、南北纵贯的地形有利于古热带植物区系和泛北极植物区系交汇过渡,因此,植物成分新老兼备,南北混杂,珍稀植物丰富。特别是保护区内高黎贡山的常绿阔叶林,是云南保存最完整的与东喜马拉雅连成一片的引人注目的原始阔叶林区。19世纪以来中外学者频频涉足怒江保护区,这里成了我国模式标本最集中的产地之一。
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的国家保护植物有桫椤、秃杉、长蕊木兰、滇山茶、董棕、贡山三尖杉、云南黄连、光叶珙桐、十萼花、伞花木、水青树、贡山厚朴、红花木莲、云南榧树、西藏红豆杉。其中,十萼花、贡山三尖杉、长喙厚朴等是保护区特有的种属。
怒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特有成分多。属国家保护的动物有羚牛、赤斑羚、斑羚、鬣羚、金猫、云豹、金钱豹、藏马难、白尾梢虹雉、黑劲长尾雉、树鼯、熊猴、猕猴、穿山甲、马熊、小熊猫、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水鹿、毛冠鹿、黑麝、林麝、马麝、血雉、白鹇、红腹角雉、大绯胸鹦鹉以及隼形目的多种猛禽。
七、旅游资源
我国的怒族人口90%分布在怒江州各县。而怒江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决定了她拥有无比丰富的旅游资源。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区最核心、最壮观、最诱人、最刺激的地段在怒江州境内。举世罕见、高耸入云的福贡“石月亮”景观;“三教”并存(天主教、基督教、藏传佛教),多民族和谐共处,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丙中洛;令人魂牵梦绕的独龙江;幽静神秘的福贡亚坪;碧罗雪山东鹿的中排老窝山高山湖泊群;原始森林怀抱中的兰坪罗古箐情人树;一望无际花红草绿的河西牧场大洋场;二战时期驼峰航线片马坠机纪念馆;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通兰爆动纪念碑;福贡县匹河天外巨型飞来石;福贡腊斯底岩画;泸水鲁掌民间绝活“上刀山、下火海”;举世无双的福贡民间风情“沙滩埋情人”;泸水跃进桥“澡塘会”;泸水高黎贡山著名湖泊“听命湖”;怒江“阔时”民俗文化节;边陲明珠——六库;油桐之乡——上帕;滇西雨都——丹当;中国绿色锌都——金顶;雾城茶乡——鲁掌;记忆之城——知子罗;桃花盐乡——拉井;省级边境口岸——片马;清代杨玉科将军故里——营盘;罗氏土司衙署所在地——兔峨……旅游资源之富集真是不胜枚举。人们可根据个人或团队之兴趣爱好,可开展探险,科考、漂流攀崖等活动,也可作自然风光旅游、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红色旅游……目前,怒江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开发的规划已臻成熟,作为云南旅游的最后一张王牌的处女地正在着手开发。前来怒江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旅游旺季还真可谓车水马龙,人潮滚滚。
八、民族文化资源
怒族也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怒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辅相成,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一)民间故事
怒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龙女故事、孤儿故事、除妖故事、爱情故事、大力士故事、生活故事、动物故事等,多为口头流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经过广大怒族文化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辛勤耕耘,使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得到了挖掘和整理,并出版发行了《怒族民间故事》、《怒族独龙族民间故事选》,使口头文学变成了书面文学。这些故事情节生动,伦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再现了古代怒族人民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斗争的英雄事迹,歌颂了他们创世立业、开拓边疆的聪明才智和美好的情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民歌(即叙事歌)
怒族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歌。怒族民歌分为两类:一种是“火塘边坐唱”歌,一种是结婚歌(或婚礼歌),还有即兴唱的诗歌,但为数不多。至今仍在怒族人民中流行的有《火塘边坐唱》、《结婚歌》或《婚礼歌》、《若登调》、《邓邓夺》,还有带有宗教色彩和富有民族特点的古朴的《祭猎神调》、《瘟神歌》和各种祭祀歌等数十种。
怒族的这些民间文学,代代相传,口耳相授,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前,怒族的文艺受到摧残,谈不上挖掘和整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光辉照耀下,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发掘和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在此基础上,还创作了很多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和舞蹈,使怒族文艺得到了新的发展。由怒族音乐工作者创作的《怒江在歌唱》,首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并获奖。同时还创作了很多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歌舞怒族新生活的歌曲。其中,用怒族声乐素材创作、驰名中外、在群众中流传甚广的《歌声飞出心窝窝》已被中央、省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并列为对外广播节目,深受群众的欢迎。
(三)舞蹈
怒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民族音乐、舞蹈种类繁多,大都反映生产生活,有摹拟动物声音、形态的,有反映搬迁寻找土地开荒播种的,有反映男女爱情生活以及打猎等生产活动的。有音乐伴奏的主要有《第一次找土地》、《古战舞》、《双人琵琶舞》、《欠吾舞》、《打猎舞》、《婚礼舞》、《祭鬼舞》、《山乌炭渣》、《青线舞》、《割小米舞》、《交租舞》、《猪神舞》、《怀念舞》、《我看你,你看我》、《阿楼西杯调》、《戏几沃》等,共120多种。舞蹈形式有自弹(自吹)自舞的集体舞,动作粗犷敏捷,深刻细腻,旋律奔放有力,节奏鲜明,具有古朴豪放的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近年来,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怒族民间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先后推出了《斗羊舞》、《双人琵琶舞》、《反弹琵琶舞》、《欠吾舞》、《怒族姑娘》、《蝴蝶舞》等,并参加了省州县三级文艺汇演。其中,用本民族素材创作的《双人琵琶舞》、《反弹琵琶舞》、《斗羊舞》等先后获奖。
(四)器乐
怒族器乐种类不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达比亚”(即琵琶),属于弹拨乐器,只有曲,没有词,作舞蹈伴奏之用。演奏时,常随演奏者内心感情的流露而变换旋律节奏,以增强感情色彩。
“达比亚”有梯形式琵琶和椭圆式琵琶,其外表粗糙,但音色明亮、清脆,富于表现力。一般用楠木制,上蒙薄木板,板上留有音孔,琴杆上方为弦柱,并用竹竿钉在外弦内部位,摩擦发音;没有品位,只用蜂蜡打点,作为音位标记。琴身一般长70厘米,宽40厘米,厚4厘米,琴杆长30厘米。“达比亚”早期为三弦演奏,后人加一根,成为四弦,共有二、三或五度。
“几味”(即口弦),有一片弦和三片弦两种。一片弦包含一个音,即7音。三片统包含三个音,其中有一个固定音。它们的音程关系是162和512。舞蹈时,舞者一面吹弹,一面舞蹈。演奏时以左手执片尾,右手拉线头,并将有笛部位造近口腔产生共鸣。音的高低由口中的气流来控制。口弦声低沉、悠扬、娓娓动听,常是怒族男女用来倾诉衷情、表达思想感情的音乐语言。
“独独丽丽亚”(即短笛),多为女舞者使用,是怒族民间常用的古乐器之一。笛长4寸,有4个音孔,发出四音(6532)。常为妇女自娱演奏,其音色温柔,曲调优美。
“匹丽丽亚”(即直笛),有6个音孔,常用于自娱演奏。
(五)文化艺术成果
建国以后,随着教育的发展及提高、汉语文的普及、交流的扩大、观念的转变以及各级党政部门的提倡与培养,在怒族中间,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党政领导、科技干部和教师、医生,还涌现出一批批文艺工作者,出现了本民族的作家群。他们著书立说,创作小说、诗歌,改编音乐,设计舞蹈,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发掘怒族文化的深厚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催生了怒族文化艺术的“春天”。
20世纪80年代中叶,怒族作家彭兆清发表了《啊,那遥远的山泉小学》。此系怒族人士首次用汉文撰写小说,该小说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其创作的小说《女岩神祭》获《边疆文学》奖。叶世富创作的散文《梦想不到的事情》、彭兆清散文《“吝啬鬼”大叔》分别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创作奖和《云南日报》桂花杯散文征文奖。和光益的通讯《与冰心相识在北京》荣获《人民日报》社等单位举办的第五届新世纪之声《中华颂声》征文活动银质奖……
此后,怒族创作人员不断涌现,先后在《怒江》、《民族文化》、《边疆文学》、《大西南文学》及《云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及诗歌,出版个人专集;《怒江人文地理杂志》(由《怒江》改名)等杂志也积极刊载怒族作家的作品,各方面的互动,促进并繁荣了怒族的文学创作,带动文艺事业的发展。当前,在怒族之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作家群,作品数量逐年增多,凸显特色,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了当前怒族文化艺术中的突出亮点。
从50年****始,有关部门组织怒族学者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专家学者,辛勤努力,跋山涉水,普查文化资源,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神话及民间歌谣,整理加工,印刷出版,向世人展现了长期被掩盖的怒族丰富文化宝藏。如李卫才、叶世富、彭兆清等人辛苦努力,搜集和发掘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龙女故事、孤儿故事、爱情生活故事等,整理并出版了《猎神歌》(木玉璋)、《创世纪》(彭兆清)、《怒族民间故事》(叶世富、郭鸿才)、《婚礼歌》(叶世富)、《怒族独龙族民间故事选》(左玉堂)、《种竹歌》(李卫才)、《祭猎神调》(赵鉴新)等。编撰了《福贡民族民间文学集成》、《贡山民族民间文学集成》等。这些作品凝固了怒族民众的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长诗短歌、童话及寓言等,承载了怒族民众的丰富知识、活跃的想像及聪明的壑智,实现了口头传说到书面文字的转化,为认识及研究丰富、绚丽的怒族文化提供了素材,促成了《怒族文学史》(左玉堂)的梳理及撰写,使藏在深山的怒族文学艺术走出怒江,走向云南、走向全国。
其间,李卫才、段伶还搜集整理了《山神娶妻》、《乍付赛与乍付玛》等百余首怒族民歌,编辑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碧江怒族卷》。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发掘及吸取怒族音乐的特殊元素,创作了诸如《弹歌要在大风里弹》、《美丽的声音》、《怒江在欢唱》、《怒家寨里喜事多》、《小弩弓三尺三》等200余首富有民族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歌曲,与时俱进,丰富了怒族民歌的表现内容。这些歌曲不仅在怒江州、云南省产生了较大影响,还唱响了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其中《怒江在欢唱》(段伶作词)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受到了积极的评价;由李卫生同志以“达比亚”乐曲为基调创作的《歌声飞出心窝窝》成为了六七十年代流行全国的怒族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此制成唱片,向海内外广播。该歌曲荣获国务院文化组的创作奖,被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编,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著名歌集《占地新歌·续集》所收录。
“达比亚”弹唱家阿迪·范进良将“达比亚”弹唱《哦得得》在整理基础上,注入时代元素,加以改编,展现新风格,分别参加了“95上海中国民族风”及“1995年云南春节联欢会”的演出,受观众的广泛好评。此后,他应邀唱到了香港,唱到了台湾,
近年来,怒江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搜集整理了一批怒族民间舞蹈,发掘民族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点,加以改编,注入新的音乐元素,表现特色,先后推出《斗羊舞》、《双人琵琶舞》、《反弹琵琶舞》、《蝴蝶舞》等,在省、州历次文艺汇演中,屡获嘉奖。
怒族作家彭兆清(时任怒江州政协副主席)长期坚持创作,笔耕不辍,近年来公开出版了《流动的驿站》、《七彩仙境》、《灵性的土地》等三部散文集,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大批介绍、总结怒族文化艺术和从各个角度研究怒族问题的专著相继问世,如杨元吉用文字记载了丰富的怒族音乐元素,撰写并出版《怒族音乐史》,生动描叙了怒族千余年音乐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怒族音乐的主要内涵及特色所在。由刘达成、李绍恩担任主编、副主编的《怒族文化大观》、陶天麟撰写的《怒族文化史》等著作的出版发行,较全面地介绍了怒族的历史、文化与习俗,对怒族丰富而灿烂的文化作了系统的总结。李绍恩、何淑涛等人分别撰写了《云南少数民族妇女——怒族》、《复苏了的神话·怒族》等著作。
其间,著名语言学家孙宏开等出版了怒族支系语言《柔若语研究》,李卫才、段伶、李绍恩、李志恩等人也在记录、整理、分析怒苏及若柔语的基础上公开出版了《怒族·怒苏语言资料集》、《怒族·若柔语言资料集》等著作,对怒族语言内涵及特点的认识推至具体化、精细化,对于分析及保存怒族的各支系语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后,秦和平、徐整运等承担修订编写的《怒族简史》、李月英的《“三江并流”区的怒族人家》、攸延春的《怒族文学简史》、赵沛曦、张波的《怒族历史与文化》,何林的《阿怒人》以及怒江州政协文史委编撰的怒江州民族文史资料丛书《怒族》、福贡县统战部和匹河怒族乡人民政府牵头,曲路主编的《歌声飞出心窝窝——李卫才歌曲选》等专著公开出版发行。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怒族青年摄影家李绍智的历史文化摄影作品集《兔峨土司衙署印象》。此外,还有一大批研究怒族问题的专著也陆续问世(内部出版)。为从多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怒语及怒族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大家站在不同层面介绍了怒族,从不同视角宣传了怒族,使外部世界认识了怒江,认识了怒族。
为了促进怒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怒族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宣传与弘扬怒族文化,2003年,怒族学会成立,成为云南民族学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之一,创办并发行了《怒族研究》会刊。福贡、贡山等地也相继成立了本县的怒族学会。兰坪、泸水两县也正筹备成立怒族学会。
 
第五节  语言文字
 
怒族人口不多,但根据我国语言学工作者多次深入怒族地区所进行的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初步得出的结论是怒族内部使用着彼此独立的四种语言。即阿侬语、阿怒语、怒苏语和若柔语。怒族由四个支系构成,是我国各民族中使用语种最多的民族之一。这四种怒语的大体情况是:
一、怒苏语
怒苏语主要是居住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自称“怒苏”的怒族使用的语言,使用人口近10000多人。经初步研究,怒苏语属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方言。怒苏语共有60个声母和85个韵母。其中单辅音声母45个,复辅音声母15个;单元音韵母38个,复元音韵母47个。怒苏语有四个声调:高降、高平、高升、低降。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加声调构成。怒苏语在语流中有较丰富的语言变化,其中多数属于条件音变,但也有少数属于自由变读。词汇由固有词和借词构成。怒苏语的词汇从构成词的音节的多少来划分,可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其丰富语言词汇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本民族语言材料,按一定的方式构成新词。其中最有效的构词方式是合成法和派生法[⑤]
二、“阿怒”语
阿怒语是分布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支系“阿怒”人使用的语言,使用人口约6000多(2000年统计数)。贡山的阿怒语言与贡山独龙语之间基本可以通话,可以认为是独龙语的一个方言。词汇方面根据459个词的比较,其中语言词义与独龙语完全相同的词约占40%,词义相同语言相近的约占33.3%,差异部分约占26%。但也能找到明显的对应规律。就语法而言,贡山阿怒语与独龙语基本相同。其特点是:(1)有15个复辅音;(2)辅音分清浊;(3)吐气很不发达;(4)元音分长短;(5)辅音韵尾多至8个,-m-n-r-l-p-t-k-? ,元音韵尾部却少至一个—i;(6)有高、低两个声调;(7)语序是“主语+宾语+动词”;(8)动词在表示人称数、陈述、命令时,有使动的形态变化,表示疑问时多用疑问指代词;与不同的名词配合,有各种不同的量词,如glo  y(意为“个”,指人),meij(意为“个”,指物)。怒苏语与阿怒语语法现象大体一致,但词汇差别较大,不能通话[⑥]
三、“阿侬”语
阿侬语是怒族支系自称“阿侬”使用的语言,支系人口近8000人,国内主要分布在福贡县的上帕、鹿马登、子里甲等乡镇。目前仅有福贡县子里甲乡木古甲村委会的木古甲、阿尼恰、木能三个自然村的怒族居民会讲阿侬语,使用人数不超过500人。其余乡、村阿侬人均转用傈僳语。在缅甸,使用阿侬语的人口比国内多,约有数万人。阿侬语的特点与怒苏语完全不同,接近于景颇、独龙语等。对此语言学家孙宏开曾发表过一篇简要介绍这种语言的概况(Notes on Anong, a new lan—guage,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藏缅区域语言学》第11卷第1期,1988年)[⑦]
四、“若柔”语[⑧]
若柔语是居住在兰坪县兔峨乡和泸水县鲁掌镇自称“若柔”的怒族使用的语言,怒族若柔支系的人口为2500多人,都能操用本民族母语。若柔语属彝语支语言。从语音方面看,若柔语有23个声母,79个韵母。声母只有单辅音,无复辅音,塞音、塞擦音声母不分清浊。韵母中单元音韵母29个,复无音韵母50个,没有带辅音韵尾的韵母。若柔语有7个声调。
使用若柔语的不同村寨在语言上也有一些差异。对此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在其《柔若语研究》的专著中指出:“柔若语内部差异不大,澜沧江和怒江两地基本上可以通话。但是一些村落之间也确实存在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李绍恩和李志恩的《怒族若柔语言资料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编者注)关于土语一节中,大体描述了柔若语内部的差别情况:柔若语地理分布集中,各村寨之间仅存在语音调值上的差别,无明显的或典型的方言现象。一般说来,江末、小村、兔峨、吾批江、碧鸡岚五个自然村之间的差异较小,而这五个自然村与果力、泸水县的三家村、鲁掌镇的水利寨此三个自然村之间差异较突出些。根据我们的调查,上述一段话大体反映了柔若语内部差异的实际情况,因此,将柔若语划为两个土语,比较符合柔若语的实际情况”[⑨]
孙宏开先生在系统研究了怒族四个支系使用的语言后,就其关系作出了如下结论:“怒族的四个支系使用的四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用下表加经表述
 
自称
语言名称
语言谱系分类
人口
说明
怒苏
怒苏语
藏缅语族彝语支
9000
有3个方言,差别较大
阿侬
阿侬语
藏缅语族景颇语支
400
缅甸有较多分布,有差别
阿侬
独龙语
藏缅语族景颇语支
6000
与独龙语一致
柔若
柔若语
藏缅语族彝语支
2100
有土语差别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怒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怒族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党和国家从经济、政治、文化上保障怒族人民的权益,反映了怒族人民在政治上的根本要求,这是他们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大事。
一、怒族自治县的成立
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切实保障怒族、独龙族等民族的权益,1956年9月,云南省人民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同意怒江区政府请求建立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的议案,并拟迅速成立。
该议案通过后,怒江区部分民族代表经过充分协商,同意省人委的这一方案,认为从团结角度出发,尤其考虑到对境外独龙族的正面影响,代表们建议将县名中两个民族的位置加以调整,独龙族放前,怒族放后,更改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怒江区部分代表协商的意见是:
现我区政府委员、协商委员联席会议再次协商讨论,结果一致认为贡山县虽怒族人口比都(独)龙族多,按法订(定)应以怒族排先,但从政治影响、对居住未定界的都龙族的影响方面来考虑,仍将都龙族排先才好,故一致通过该县名称为都龙族怒族自治县。
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接受了相关建议,报经国务院同意,于是贡山县的名称从原拟的怒族独龙族自治县改为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956年9月24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宣布成立,孔志清(独龙族)担任县长,彭恩德(怒族)担任第一副县长。
1986年,碧江县撤销,该县的主要怒族聚居区并入福贡县管辖,福贡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怒族聚居县,匹河区成为该县怒族的主要聚居地。
二、怒族民族乡的成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调整了基层政权行政的区域,撤区并乡,扩大乡的权力,县属的区域行政级别从三级变为二级。其间,怒江州继承传统的做法,坚持在怒族聚居的部分县、乡配置其本民族的干部担任相关领导职务,切实保障怒族人民的合法权利。此外,又根据怒族民众主要聚居在福贡县匹河老母登、知子罗等地的特点,成立了匹河怒族民族乡,下辖果科、普洛、知子罗、老母登、沙瓦、架究、托平、瓦娃和棉谷九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现有农户3350户,11436人,其中怒族人口9812人,占总人口的85.8%。
三、怒族干部的培养与成长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在怒族民众中物色及遴选积极分子。遴选条件是身份为劳动农民,有培养前途,历史清楚,政治可靠和思想进步。其中思想进步表现就是听政府的话,坚决跟共产党走;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反映真实情况;生产和学习积极,能带动群众。
接着,各级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教育、锻炼和重点培养这些积极分子,其中一些人逐步发展成为团员、党员,还分期分批被送到各级党校、民族院校或干部训练班深造以及组织到内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觉悟、培养能力。他们加入党团组织后,被培养为民族干部,迅速走上各级党政岗位,担任领导职务,代表本民族管理相关事务。据怒江边工委统计,1953年全区有772名干部(部队除外),其中怒族干部55名。次年,怒族干部达到73名。他们分别担任副州长、县长及局长、科长等不同的领导职务,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执行党的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工作。
1955年,怒江区开始了农村建团、建党的试点工作,培养党团员,建立农村党团支部。是年,在42个乡发展了党员48人,其中怒族有14人,约占1/3,他们分别担任了各级乡村基层政权的领导。此后,云南省、丽江专区及怒江州党政部门继续采取措施,加大了选拔、培养和使用怒族干部的力度,怒族的各级领导干部迅速茁壮成长。1960年,在怒江州担任州、县、区及公社领导的怒族干部超过百人,其中区级以上的干部有60余名。1978年,怒江州有怒族干部270余人,其中县级机关干部就有135人。
2000年怒江州有少数民族干部13200余人,其中怒族干部有800余人。到2009年怒族干部增至856人。他们分别在州、县及乡镇的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一部分同志还在省直部门,州、县、乡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他们在反映本民族意愿,代表怒族人民管理国家事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了怒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同时,在州内外的各级各类学校、医疗机构、文艺团体以及企业、商界中,也有一定数量的怒族干部、知识分子和管理人才。
 


[①] 孙宏开等:《柔若语研究》第1页。中央民大出版社出版,2002年。
[②] 《怒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秦和平、徐整运:《怒族简史》(修订本)第88页 民族出版社,2008年。
[③] 见《怒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秦和平、徐整运:《怒族简史》(修订本)第89、90页。民族出版社出版,2008年。
[④] 见《怒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秦和平、徐整运:《怒族简史》(修订本)第89、90页。民族出版社出版,2008年。
[⑤] 见孙宏开  刘璐  编著《怒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出版,1986年。
② 孙宏开等《柔若语研究》第9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⑥] 见《怒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秦和平、徐整运:《怒族简史》(修订本)第5页、6页。民族出版社出版,2008年。
 
[⑦] 见孙宏开等《柔若语研究》第9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② 分布在兰坪县兔峨乡和泸水县鲁掌镇一带的怒族的自称名称的记录出现过三种写法:上世纪五十年代广泛开展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时,写作:“嚅嚅”;孙宏开先生在其著述中写作“柔若”;新修订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官方的文书及怒族知识界人士都写作“若柔”,写法不同,但所指对象是同一的。
[⑨] 见孙宏开等《柔若语研究》第10页、11页、12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阅读次数:12086
发表评论:
现在有 0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标    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查看所有评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怒族的物质文化
文章搜索
关键字:
天气预报
怒族歌曲-怒族服饰-怒族舞蹈-怒族节日-怒族酒歌-怒族文化-怒族研究-怒族自治县-飞来石-怒族乡-怒语-路怒族-怒族仙女节-怒族图片-哦得得-怒江
copyright © 2007 Nuzu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怒族人民信息港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怒江州福贡县民族生态园哦得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88626976  传真: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邮箱: odede@qq.com   滇ICP备08001414号